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通觀全篇,
記得自己在讀高中時就已經讀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后來又讀了毛主席的《矛盾論》。初學時,以為那矛盾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來,尤其是在對企業管理和個人發展的有了
朱德同周恩來有著半個多世紀的深厚情誼。1922年,朱德在德國由周恩來和張申府介紹入黨。50多年來,他們曾經一起度過了無數個生死與共的日日夜夜。朱德萬萬沒有想到,這次竟是他同總理之間的最后相見。 與總
在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中,毛澤東、周恩來是最具個人魅力的兩位政治家。 在性格特征上,毛澤東勁直尚氣,舉重若輕;周恩來精細雅致,舉輕若重。在相互關系上,他們的合作長達近半個世紀,這在世界政治史上都是一個
您知道嗎?周恩來的一生有六大驚人之“無”,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后,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無私,五是勞而無怨,六是死不留言。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周恩來一生沒有生兒育女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一、
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8月30日。 中共領袖毛澤東魁梧的身軀走進了宋慶齡在重慶居住的松籟閣,他要拜見心中崇敬的孫夫人。 兩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他們互致問候。 這是兩位同年出生的同齡人。他們都非常關心
1986年葉劍英逝世時,中共中央的悼詞稱他“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斷”。更為人們傳頌的,是毛澤東送給他的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將”之
建國初的某一天,毛澤東有一次散步時與衛士長李銀橋有過一段對話: 毛澤東問李銀橋;“你的感覺是李敏好還是李訥好呢?”李銀橋說:“都很好,她們沒有某些高干子女那種容易表現出的優越感,她們要求自己嚴格,有上
鄧小平是中國優秀的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馬克思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在其功勛卓著的一生中,他“三落三起”的傳奇式經歷卻更加引人注目。
1976年4月5日清明節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的“天安門事件”,是人民群眾悼念周恩來、擁護鄧小平、反對“四人幫”的強大抗議運動。這場群眾運動受到“四人幫”的極力壓制。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把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