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制內教育路線上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同時,國際化教育路線中,家長與學校實際也在持續探索這部分的內容。當中國孩子最終要走出去留學,中國傳統文化反而將成為奠定其身份認同的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
日前,靈溪講壇2017年第二場報告會在縣第一實驗小學舉行,特邀著名學者鮑鵬山作《諸子的智慧》主題講座,與先秦諸子對話,巡禮中華思想之源。縣委書記黃榮定和我縣文化界人士等到場聆聽講座。 講座在古琴表演
6月3日,著名文化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鮑鵬山做客蘭州“金城講堂”,與民眾分享了一場《文化經典與人文教育》的講座。講座中,鮑鵬山以“文化經典與人文教育”為主題,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對為何讀經典、怎么讀經
對讀經的反思,讓人們重新思考今天我們該如何學習傳統文化。當然,它不可能是近乎折磨人式的簡單背誦,也不是脫離現實的瘋狂執著。傳統文化經典是教育的資源,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
中國的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節日,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持續時間也是相當長。傳統意義上,從年前的臘月二十三就已經開始進入春節,一些地方甚至認為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年才算真正過完。 現在都說年味淡了,
我讀《論語》時有一種感動 讓我們看一下孔子這樣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多么親切。 孔子說“君子有三變”———遠遠望去非常端莊、嚴肅,接近之后發現他很溫和,但他說起話來又很有教育意義。這句話講得非常
有道德追求才可以立世做事 “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們從小就這樣被父母和老師教導著。 鮑鵬山認為,人的行為可以分為道德行為、非道德行為和不道德行為。只有無任何利益追求的奉獻才能稱之為道德
鮑鵬山,文學博士,學者、作家,上海開放大學教授,多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主講《鮑鵬山新說水滸》《孔子是怎樣煉成的》。《光明日報》《中國周刊》《儒風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是繼老子之后道家的二號人物,是先秦諸子里除了韓非子以外作品最多的。鮑鵬山說:“談莊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在這里重點談莊子的態度與風度,自然要從莊子是個窮人談起。”
3月3日,孔子學堂讀書會新媒體與國學傳播文化論壇在北京問天閣孔子學堂舉辦,圖為活動現場。特約記者馬慧娟攝 孔子是中華文化的象征,是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代表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民族認同和文化崛起,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