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大師”的留白藝術
——讀吳光琛的《黑洞:74種中國企業病的診斷與防治》一書有感
格蘭仕集團總裁助理
時下,有關管理、營銷、戰略的時髦書籍汗牛充棟,車載船裝;打著形形色色權威旗號的專家們巧舌如簧,不斷創新的新理論猶如暴風驟雨不斷敲打著中國老板們脆弱而敏感的神經,可憐的中國老板就像犯錯誤的“小學生”被專家們搞得暈頭轉向,中國企業到底患了什么病?是用西藥?還是用中藥?是掛專家門診?還請民間大夫?是聽大師的,還是聽大夫的?借用徐志摩的一首小詩:我不知道風向哪個方向吹?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如何看待中國的民營企業?我個人的看法是:一看珠三角,二看長三角;珠三角看珠江東西兩岸的“產業集群”與“隱形冠軍”,長三角看江浙二省的“小狗經濟”與“地瓜經濟”。對中國革命理解深刻的新中國CEO毛主席有句名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方言權。本人對珠三角經濟與企業近距離觀察了近四年,現在還沒有“畢業”,我的朋友《珠江商報》資深記者吳光琛在珠三角生活工作了近十年,由于傳媒職業的緣故,他近水樓臺先得月,與珠三角大大小小的老板成了知音,忠實紀錄了他們的愛與愁,笑與淚——這就是他的系列“黑洞”從書。老吳是一個愛熱鬧,看門道,能總結,善提高的新聞人,夸張一點說,老吳是一個整合了傳播資源、企業資源、專家資源的思想者與建設者,同時還是一個簡單化、通俗化、本土化的“黑洞大師”。所謂“黑洞”,并非“漏洞”,而是天文學中一種現象,它是一種大自然的力量象征,誰真正讀懂了“黑洞”現象,誰就掌握了規律,誰就能大道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春節期間,有段比較輕閑的時間,認真地閱讀了老吳的“黑洞”系列叢書,對正在黑暗中摸索的我來說,無疑開啟了一扇大門,看到走出“黑暗”的光明與希望。
什么是大師?就是用大白話講深刻的道理,用大別字寫深奧的文章,把復雜的管理簡單化;什么是專家?就是與大師相反,把簡單的東西復雜化的行家。復雜化可讓專家們的理論體系看上去很美、很重要;復雜化可被用來證明資金、時間和其他資源投入的合理;復雜化也常常是專家拉長工作時段的借口,復雜化也能幫助專家回避最讓人害怕的事情:對結果負責。老吳之所以能被業界冠以“黑洞大師”的綽號,并非浪得虛名,他在“光琛診所”里所講解的案例,在《珠江商報》商務周刊上所撰寫的文章,以及出版的“黑洞系列叢書”所釋放的智慧,我覺得他是一個能把復雜的企業管理問題用最通俗語言講明白的老師,一個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要點寫深講透的故事高手。正如所有奉行簡單原理的愛好者所言:不要讓理解的難度超過了需要的程度,重在把問題說明白。比如,老吳將形形色色中國企業病總結為74種,分別為6大科目——即策略的雷同化、執行的形式化、品牌的速成化、營銷的狂躁化、資本的空心化、用人的隨意化。
老吳行文寫書,很有章法與結構,這種寫作方式本身體現了簡潔的風格:簡明扼要,簡單有力,通俗易懂,盡量運用減法,刪除不必要的累贅,讓核心點、關鍵點、關鍵詞跳出來,掃除普通人閱讀障礙,減少與老板對話的成本。老吳的“文字體操“基本招式:1、大師名言——2、案例簡介——3、過程分析——4、解決建議。在這種看似簡單的結構中,老吳的智慧的能量得到了充分的釋放,那就是打破常規,無法無天,以我為主,制定標準。看老吳的書,聽老吳的話,吃老吳的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但就像任何專科大夫都無法醫治“綜合癥”一樣,老吳的“企業四診法”也無法醫治那些病入膏盲的不治之癥,因此,奉勸哪些有病無病的企業老板,在大病來臨之前,堅持日常的健身鍛煉,把基本功練好,把基礎課學好,把企業的地基打牢,不要盲目迷信那些形形色色的“流行色涂料”,這些華而不實的“涂料”是無法支撐一幢百年老店的大廈的;書中的缺憾就是老吳這位簡單化“黑洞大師”留給企業老板們的“思考空間”和“藝術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