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菜員從廚房把菜端出來,站在餐桌邊,就等待侍應生來上菜,侍應生不在,傳菜員也不會親自把菜放到桌上,手拿托盤,眼睛四處找侍應生來上菜,而且從旁邊經過的咨客也不會幫忙,問他為什么你自己不能上菜,他說餐廳有規定:上菜必須由侍應生或者部長才能上,這是他們該干的活,也是對客人的尊重,其他人不可以給客人上菜。
那么這種情況就會出現問題了,姑且不說這種分工有無問題,但如果客人這時候已經饑腸轆轆,迫不及待,又或客人很趕時間的話,那也只能等了。
如何解決呢?看客們認真分析
提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并不難,難就難在怎樣分而能合。
話說,戰國時期韓國昭侯在位期間,一次醉酒酣睡于地板上。典衣(掌管衣服的人)恰好不在,典冠(掌管帽子的官員)擔心昭侯受寒,取下衣服為昭侯蓋上。昭侯醒后發現身上覆蓋的衣服,問左右何人所蓋。左右說是典冠,于是昭侯下令斬典冠,重罰典衣。
昭侯重罰典衣無可厚非,因為典衣的失職導致君主受寒,在君權時代這是大罪;但昭侯為何下令處斬典冠?典冠是昭侯免于受寒的功臣,如此功臣不僅得不到獎賞還要掉腦袋,難道果真是伴君如伴虎?第一次讀到這則故事,和周圍的同學們一樣都困惑有功者為何喪命。但細細想來,昭侯的處理很合符現代管理的精髓。國家的管理和公司的運營一樣,組織的有效運轉依賴于制度的執行和賞罰分明。典衣被處罰,原因很簡單,他沒有堅守崗位履行自己職責,導致昭侯受寒而無人照顧;典冠被處斬,看起來比竇娥還冤枉,但實際上昭侯的處理十分得當。我們來看典冠的職責,他只是負責掌管昭侯帽子的官員,超出任何權限的活動均可視為越權。盡管他出于對昭侯的關心,但卻好心辦壞事,在沒有任何授權的情況做了超出職權的事情,殺雞儆猴成為昭侯選擇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