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化培訓是指企業中每個崗位都承擔著一定的職能,都是職業人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在社會分工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作為現代職業人,我們在職場中謀求了一個職位,并不僅僅意味著掌握了謀生的手段,以此獲得生活的來源,更重要的是我們擁有了一個位置、一個可以得到社會承認的身份、一個可以施展才華、發展自我的機會,擁有了這個機會,職業人就可以成就事業并且履行一定的社會職責。怎樣是讓自己員工的破繭成蝶,下面是陳馨賢老師根據自己的授課經驗以及多年研究指出。
一個員工只能發揮自身能力的40%~50%;但如果這名員工具有良好的職業化素質,那么他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缺乏有職業化素質的員工。
一個具備職業化素質的員工,他必將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員工,一個團體職業化素質很高的企業,它必將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
今天的企業,已經不僅僅只需要強調管理的標準化、管理的制度化、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的人性化,員工職業化素質的高低已經成為眾多企業日益關注的焦點,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到底什么才是職業化呢?陳馨賢老師幫您解決所有職業化方面的困惑。
陳馨賢老師指出職業化素質是職業人在從事的職業中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質和能力,它不是以這件事做了會對個人帶來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響為衡量標準的,而是以這件事與工作目標的關系為衡量標準的。更多時候,良好的職業素養應該是衡量一個職業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標。
其中職業化觀念最早出現在二戰前的美國,職業化是和工業革 命后專業化的分工聯系在一起的。國外對于職業化最權威的定義來自美國學者E·格林伍德 。他認為,員工的職業化主要指員工從原先非職業化狀態轉化為職業化狀態的歷程和途徑,它是以事為中心,以完成工作為目的,以人來適應工作的過程。即員工能把組織交給自己的崗位職責,專業性地完成到最佳,自覺追求最高績效。
我們國內對職業化的研究起步較晚,很多都是借鑒了國外的說法。如“職業化就是專業化或者專業化(Professionalism)。它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使員工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符合職業規范和標準。” “職業化”就是職業的基本屬性演變、發展成一種趨勢或傾向,甚至使原本不存在或不明顯的屬性發展成為新的性質或進化為新的狀態。職業化實質上是一個“職業需求”集約化的過程,具體說來是職業素養、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三方面需求集約化的過程 。
綜合國內外關于職業化的研究,筆者認為,職業化是一個人獲得職業技能,形成職業行為,塑造職業素養的過程,其終極目標在于提高個人的勞動生產率,實現企業成本—收益的最大化。在實踐中,職業化不僅僅表現為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也體現為企業員工的理性化和自主化,是實現“事”與“人”協調一致的狀態。職業化是個角色化的過程。就像扮演一個角色,你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必須符合這個角色的要求,按照角色的要求去做。每一個人都會選擇一種職業,一旦你進入此職業,意味著你愿意成為此職業中的一員,同意按照這個角色的標準去思想和生活。這個角色的大部分標準是事先設定的,如果你選擇了,你就必須接受。如果你不想成為一個職業的人,你就不必選擇進入職場,或者你選擇你愿意接受標準的那個職業。文章開頭提到的關于著裝問題,就反應了員工對職業標準的不接受,所以不執行。
其中職業化的內涵可以界定為三個方面: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素養。說到底,職業的本質是負責。為了能完成企業賦予你的職責,你必須有合適的心態(職業素養),具備合適的能力(職業技能),用合適的方式(職業行為)去達成目標。
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人才是企業的生命,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根本。擁有高度職業化的人才隊伍,是企業贏得競爭的關鍵。員工的職業化素質提升依賴于企業的價值觀與企業文化。因此提升員工的職業化素質,提升企業的經營理念將是企業常青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