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基礎(工作研究): 利用方法研究和作業測定(工作衡量)2大技術,分析影響工作效率的各種因素,幫助企業挖潛、革新、消除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方面的浪費,減少勞動強度,合理安排作業,并制定各作業時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方法研究目的是減少工作量,建立更經濟的作業方法;時間研究旨在制定相應的時間標準。
設施規劃與設計:對系統(工廠、醫院、學校、商店等)進行具體的規劃設計,包括選址、平面布置、物流分析、物料搬運方法與設備選擇等,使個生產要素和各子系統(設計、生產制造、供應、后勤保障、銷售等部門)按照IE 要求得到合理的配置,組成有效地集成系統。涉及SE、OR、 工作研究、成組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工效學、工程經濟學、計算機模擬等知識。
生產計劃與控制:研究生產過程和資源的組織、計劃、調度和控制,保障生產系統有效地運行。包括生產過程的時間與空間上的組織、生產與作業計劃、生產線平衡、庫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網絡計劃(計劃評審技術PERT、關鍵路線法CPM)、經濟定貨量(EOQ)、經濟生產批量(EPQ)、物料需求計劃MRP以及生產資源計劃MRP-II和準時制JIT。
工程經濟:IE必備的經濟知識,既投資效益分析與評價的原理與方法。通過整個生產系統的經濟性研究、多種技術方案的成本與利潤計算、投資風險評價與比較等,為選擇技術先進、效益最高或費用最低的方案提供決策依據。包括:工程經濟原理、資金的時間價值、工程項目可靠性研究、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的經濟分析。
價值工程:尋求高效益、低成本方案,主要用于新產品、新技術開發過程。
質量管理與可靠性技術:包括為保證產品或工作質量進行質量調查、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等各項工作,核心是為了到達規定的質量標準,利用科學方法對生產進行嚴格檢查和控制,預防不合格品產生。內容包括傳統的質量控制方法,現代質量管理-保證,生產保證、全面質量控制TQC與全面質量控制TQM。可靠性技術是現有系統有效運行的原理與方法,包括可靠性概念、故障及診斷分析、使用可靠性、系統可靠性設計、系統維護與保養策略等。
工效學:又稱人類工程學(Human Engineering)或人因學(Human Factors)或人機工程 (Ergonomics),它綜合運用生理學、心理學、衛生學、人體測量學、社會學和工程技術等知識,研究生產系統中人、機器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一門邊緣科學,是IE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專門知識。通過對作業中的人體機能、能量消耗、疲勞測定、環境與效率的關系等的研究,在系統設計中科學地進行工作職務設計、設施與工具設計、工作場地布置、確定合理的操作方法等,使作業人員獲得安全、健康、舒適、可靠的作業環境,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承諾感、對組織獻身和忠誠、良好的溝通才能與能力、社會責任感、專業技術技能和感受變化敏感程度)。 –企業文化; –技術培訓與在職教育; –激勵機制; –政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