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綜合效能 OEE 緩沖 BUFFER DBR SDBR 保護產能 JIT 一個流
TOC的生產解決方案DBR及SDBR會將廠內的生產工序分為瓶頸工序(受限產能,CCR)與非瓶工序(非受限產能,NCCR)。
一般推行TOC生產解決方案會運用OEE提升瓶頸工序的產能,對非瓶頸工序反而不追求OEE(不追求時間稼動為100%,但追求性能稼動率及一次良率達100%),因為非瓶頸工序需要保護產能(這使得時間稼動率無法達到100%),以因應統計波動與不確定性,并設定緩沖以保護瓶頸的產出與確保交期。
緩沖長度與額外(保護)成本成正比;即長的緩沖代表系統中的統計波動與不確定性大,額外(保護)成本高;反之,緩沖長度短代表系統中的統計波動與不確定性小,額外(保護)成本低。所以TOC生產解決方案運用POOGI持續縮短緩沖的長度,以降低作業費用OE及存貨I,并借助短交貨前置期創建競爭力以增加有效產出T(售價-材料成本),在以往對業務部門的調研中,獲得這樣的方向:如果交貨前置期縮短到指定的目標值,可以增加15~30%的營業額,增加營收及獲利能力。
所以無論是為了增加T或降低OE及I,縮短制造前置期都是必要的目標,換句話說縮短緩沖!
如何運用OEE來提升瓶頸的產出及減少非瓶頸的保護產能并縮短緩沖長度呢?參見下圖,以了解OEE的計算公式及示例:
從上例中可以得知,提升OEE的方向有:
1.透過縮短換線及縮小換線時間變異、提高設備可靠度等以降低負荷時間中的停機時間(包括減少保護產能),提升時間稼動率并促進其穩定性(縮小波動)。
2.透過改善作業人員或設備間(設備本身)的差異提升性能稼動率及穩定性。
3.提升一次良率改善品質及品質的穩定性
這里,可以再思考一下,為何需要非瓶頸的保護產能,以在意外發生后能補足瓶頸前的緩沖存量?TOC所提及的”要平衡流量而不要平衡產能”的目的是什么?
意外代表不確定性、系統的可靠度;不平衡產能是因為統計波動、工序間的相依關系與不確定性。這和OEE和緩沖長度有何關連呢?
透過對瓶頸或非瓶頸工序的不斷改進,使得時間稼動率在統計管制狀態下且變異非常小和使性能稼動率與一次良率均接近100%且變異非常小,輔以緩沖狀態的確認(維持10%訂單在紅色區域完工),是否能達到縮短緩沖長度或成就一個流?
例如;
10個工序的一次良率均為99.999%,則整條產線的一次良率為99.99%。
同樣,10個工序的設備可靠度為99.999%則整條產線的可靠度為99.99%。
在這樣的情況下緩沖長度要多長?所以日本的改善大師今井正明指出:一次良率及設備的可靠度是推行JIT一個流的門檻。(要將工序間2個WIP改成一個流是要付出相當努力的)。
在這之前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是TOC生產解決方案加上以OEE定位對瓶頸與非瓶頸的改善以減小波動?一方增加營收(T)、一方面降低成本(OE及I)?
同時,為了縮小緩沖,除了減小變異外,是否不可忽略”紀律”,因為沒有紀律將不可預知 會發生什么事,加大系統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