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眼、網絡之手”與組織發展新動力(之三)
——以“想法流”和模式平臺提升組織競爭新優勢
白洪山 專注于企業轉型模式創新與組織變革能力提升 Hudson_pak@21cn.com
在過去的五年多里,針對企業戰略轉型和管理升級的咨詢服務,我們做了很多遭到同行質疑、讓大家迷茫的事情。按照傳統的管理咨詢套路,企業轉型戰略的設計、管理模式的設計主要是由咨詢顧問來主導進行的,客戶的角色主要是審核方案、提出疑問。當然,這同時也要求咨詢顧問要具有比客戶企業更專業的行業知識、業務知識,缺乏行業深厚背景的顧問是無法勝任的。而作為一個專注于組織能力、組織變革的咨詢顧問團隊來講,我們的優勢是組織能力、組織競爭力系統提升的深厚功底,我們不可能對各行各業都具備深厚的行業功力,可是我們的轉型變革咨詢項目的確又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這就帶來了讓同行,有時是自己的同事都不理解的情況了。
那么,我們的做法上有什么與眾不同呢?顛覆傳統!由于我們的顧問缺乏對客戶行業、專業的深厚積累,在企業轉型戰略、管理體系的設計過程,我們不得不變傳統的以顧問主導為由顧問與客戶團隊共同探討的方式,通過大家共同的系統研討、互動交流、激烈交鋒,完成傳統顧問要做的艱苦工作。關鍵是,這種方法竟然比傳統咨詢帶來的效果更好,無論是從轉型戰略設計、管理體系設計的有效性上,還是從執行結果的實際效果來講,都取得了傳統咨詢無法比擬的成效。
現在回頭來看,事實上我們就是抓住了“想法流”和有效互動模式,有效運用了“第三只手”——網絡互動之手的作用。具體來講,就是在尋找突破式創新想法、相關人員的廣泛參與和有效互動、針對目標/問題的全景框架這三個方面,做出了大膽而有效的探索。
眾所周知,企業戰略轉型必須要解決至少三個具體戰略構成的體系:發展戰略、業務戰略、管理戰略,通常我們稱其為“戰略鐵三角”。當然,要真正實現成功轉型、管理升級,企業的運營體系、組織體系、文化體系、領導力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也必須作協同的轉變才行(這幾個問題在下面的個主題中展開)。
在我們的具體做法中,基于《戰略執行力和組織能力打造全景圖》和《戰略執行力SVB三原則》,我們將“戰略鐵三角”以“三角模式體系”的形式進行了模塊化、要素構架。這個研討互動模式的提供,為顧問與客戶管理團隊的共同學習、研討碰撞提供了一個可見的、要素化的“引導貨架”,以此來幫助參與人員獲得一個全景的理論指引、要素指引、路徑指引、互動指引和結果驗收,以此幫助參與者將他們擁有的知識、經驗、創新等“干貨”擺到貨架上邊進行充分的“貿易交換”。
在此貨架的指引下,顧問發揮了其管理理論知識、管理方法套路、管理標桿案例等優勢提供管理方面獨特的創新思路;客戶企業團隊發揮了其行業環境洞察、競爭態勢理解、經營管理經驗、企業文化熟悉等優勢。在平等、開放、信任、交流、參與的過程中,大家通過高頻次的知識、經驗、思路、方法的交流與碰撞,真正實現了源源不斷的“想法流”的交換、創新、升級。因此,盡管看似亂哄哄的爭吵過程,卻一次次地生成、完善了企業的轉型戰略模式與管理體系的核心內容,而且是達成深度共識的結論、行動實施計劃。
當然,按照MIT社會物理學的研究,在這個創新商業模式、業務模式、管理模式體系的過程中,起關鍵統領作用的應該還是幫助大家有效爭吵的那個關于“三角模式體系”的 “引導貨架”,正是這個“互動模式”貨架讓大家的交流研討走上了正軌、有了真正的產出。
事實上,在過去的咨詢實踐中,無論是對于由博士、碩士團隊為主的高科技企業,還是那些由普通員工為主構成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這些方法的運用都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順利轉型,為企業管理轉型升級和組織變革的實現,為企業轉型之后的持續發展提升,提供了有目共睹的有效幫助。這次社會物理學研究成果與我們咨詢實踐的有效匹配,只是從理論上更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繼續創新、加大投入的決心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