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資本市場年度十大流行詞:VC2.0、天使投資4.0、雙創、拆VIE、股災、新三板、虛假融資、并購潮、明星創投、資本寒冬論。
在即將過去的2015年,國內外的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對廣大的創業者,還是對各階段的投資人而言,中國的創業投資都發生了很多前所未有、驚心動魄的事件,而這些影響格局的大事件背后都有一個或多個流行詞,來看看這些流行詞背后的投資人、創業者、熱點事件、行業格局……
流行詞1 雙創
國家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社會資本、外商投資介入。
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一文,部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其中重點強調了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和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公共服務、財政支持、投融資機制等方面予以創業創新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政府引導基金、天使投資人以及VC/PE投資機構成為了重要的參與主體。
2015年6月1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意見》中明確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三條重要意義: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
2015年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出席2015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并發表特別致辭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需要全面、可及性強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在這方面,也要靠結構性改革。政府不唱“獨角戲”,鼓勵社會資本、外商投資一起干。
隨著國家大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各地盤活民間資本,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啟動資金,發展天使投資等利好政策相繼推出,我國將掀起新一輪創業熱潮,而隨之產生的資金需求也相應驟增。針對天使投資的高風險高失敗率這一特性,部分地方推出風險補貼等政策為天使投資機構以及潛在投資者提供風險弱化。
流行詞二 VC2.0
資深投資人單飛形成創投新勢力,VC投資早期化、細分化趨勢明顯
最近一兩年,隨著中國TMT行業的熱潮高漲,加上2013年以來中國互聯網企業迎來赴美上市的巨大窗口期,VC界的風向正在發生轉變。越來越多成熟的VC投資人脫離原來的機構成立新基金,以便更好地發揮投資能力并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用新的邏輯來選擇和投資,這股風潮被稱為VC2.0時代。
這些新派VC在老東家多年所積攢的經驗和資源為他們成功單飛奠定了基礎。2013年- 2015年,諸多單飛VC成立的新基金投資成績斐然,創始合伙人異常活躍,在很多細分領域謀劃布局初創企業。代表性機構有:
源碼資本(2014年4月),創始合伙人曹毅, 1年多時間投資項目超30個;
高榕資本(2013年10月),創始合伙人張震,2年多時間投資項目超50個;
弘暉資本(2014年6月),創始合伙人王暉,1年半時間投資項目近20個;
此外,還有FreeS VC、零一創投、啟賦資本、梧桐樹資本等。
VC2.0時代投資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曾經把創業項目挖掘并推高為明星公司,已有成就好創業公司的經驗;他們從原來的投資公司辭職,募集資金成立新的資本,背后的LP多數是因公司上市獲得紅利的互聯網高管們,這些高管的經驗同樣可以幫助到創業公司;并購正取代上市成為投資的主流退出方式,隨著投資退出方式更為輕松多元,小的投資機構也更容易生存壯大。
一批投資人蜂擁從老牌VC離職單干成立新的基金背后,映射出創業大環境的的變化。單飛VC成立的投資機構,一般基金規模不是很大,投資偏向于關注早期項目天使輪或者更早,因此VC行業的早期化和細分化趨勢明顯;而隨著中國第一批互聯網創始人老去,VC2.0時代將是屬于更年輕的、更能把握環境巨變的人的時代。
流行詞三 天使投資4.0
全民參與的“天使+眾籌”時代來臨,聯合投資成主流投資方式。
自2014年以來,股權眾籌開始進入大眾眼球,也開啟了天使投資的4.0時代。股權眾籌,就是大眾集資或群眾集資,指通過眾多參與者的共同投資,來完成早期創業項目的股權資金募集。
股權眾籌,順應了草根創業時代需求,突破了過去天使投資人必須“看得中、投得起、幫得上”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將是天使投資的最佳實踐形式,大大提高天使投資參與者的廣泛性,開啟了天使投資4.0時代,掀起中國天使投資新浪潮。
2015年國內天使投資正式迎來天使投資4.0時代,在經過高凈值個人主導天使投資的1.0時代,專業風險投資機構主導天使投資的2.0時代和行業領導企業投資創業公司的3.0時代后,國內天使投資4.0時代將是全民參與的股權眾籌時代,創業者獲得天使投資的難度將大幅度降低,潛在天使投資人也將通過股權眾籌平臺與更多優質項目產生交流。
馬云財稅研究院分析認為,因我國股權投資市場逐步理性同時競爭日益激烈,而有潛力的項目和個人天使投資者精力與資源有限,投資者們互相推介項目、分享經驗、聯合投資正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投資方式。
在2014年357起北京天使投資機構投資事件中,已披露的信息中123起為單獨投資,105起為聯合投資。
流行詞四 拆VIE
中概股回歸潮起,人民幣基金勇當“接盤俠”
2015年,從暴風科技上市即成“妖股”,到A股大牛市沖上5000點,加上“電商國八條”等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刺激,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從今年開始,大規模走上了退市回歸的道路。截至目前,已有逾30家中概股加入私有化大軍,包括盛大游戲、陌陌、奇虎360、中國手游、人人、世紀佳緣等。
在股價和市值遭低估后,遠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正被處于復蘇狀態的中國資本力量誘惑著。一邊是A股市場對“互聯網+”概念的熱捧,一邊是國家政策對創新創業愈發開放。“新三板”、創業板轉板機制將在年內可能進行試點,注冊制落地以及戰略新興板等相關政策出臺的預期,又給集體躁動的科技中概股打上了雞血。
盡管海外上市的VIE公司回歸A股需要走私有化、解除VIE、借殼或IPO登陸A股三個步驟,整體耗時較長,大約需要在2-3年,甚至更久,但這一場中概股回歸A股的浪潮依然在發生,預計會持續到2017年。
科技公司回歸A股的風潮起來之后,人民幣私募基金發展重回主流,勇當“接盤俠”:一種基金走的路線是幫助科技公司拆解VIE并在國內實現IPO而套利退出,另一種基金則是出于對公司本身看好,在拆除VIE過程中借機接盤,作為戰略投資者長期持有。據不完全統計,針對中概股回歸的人民幣基金,迄今浮出水面的已達百億量級。
流行詞五 股災
A股總市值蒸發32萬億, IPO重啟一年半又暫緩發行
2015年的中國股市創造了無數個“奇跡”:在A股飆升到5178點高點這段時間內,市場各種新高紀錄不斷被刷新,暴風科技39個漲停創新高、破紀錄,6月26日股災A股市場2100只股票跌停,隨后政府救市,證金公司入場曾出現千股漲停、千股跌停、百股停牌……這場七年一遇的股災,其波及范圍幾乎達到1億個賬戶,可謂“哀鴻遍野”,5個交易日4次大跌,短短一周兩市市值縮水9.24萬億,據不完全統計,這場股災致A股總市值縮水超32萬億。
2015年7月4日,國務院會議決定暫停IPO(此時距2014年1月IPO重啟,整整1年半),此次IPO暫停是在A股大盤一蹶不振的背景下無奈采取的維穩措施。在此之前,監管層已經通過降息降準、限制兩融杠桿等多種措施給A股提振,但是收效甚微。自6月15日開始,A股市場持續暴跌近30%,巨震之下,政府多番出手挽救股市,暫停IPO被視作最為有效的舉措之一。
IPO暫緩狀態下,企業并購、債權融資、新三板等趨熱,雖然當下的融資手段并不匱乏(比如企業定向增發、發債、引進風投和股權投資等),但IPO融資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IPO重啟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問題。業界普遍認為,“IPO暫停是托市之舉,什么時候恢復,將視市場的走勢而定,至少需要在市場平穩過渡之后。”德勤近日稱,A股IPO樂觀估計最早也要于2016年4-5月才能重啟,重啟新股將以中小型發行為主,并主要來自制造行業。
流行詞六 新三板
2015年掛牌企業呈井噴式增長,“中國版納斯達克”剛剛開始發力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2013年1月16日正式揭牌運營,12月31日正式面向全國接收企業掛牌申請,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初,掛牌企業僅356家,年底迅速膨脹至1572家。而截至2015年11月5日,新三板掛牌企業數3954家,總股本為2166.30億股,流通股本為809.02億股,2015年也成為新三板真正的爆發之年。
日前,有媒體報道:“證監會全面支持新三板市場發展的文件即將公布,將包括分層等制度安排,這將是證監會首次對新三板發展做出全面部署。”事實上,這個市場不夠“活”,“接盤者”也不多,但“新三板”依舊很火,背后自然離不開注冊制、擴容制度、分層管理、競價交易、轉板制度等政策紅利的推波助瀾,這也是機構和大佬豪賭新三板的根源所在。新三板的火爆揭示政府對于未來1-2年的資本市場的信心十足;未來新三板的轉板將成為引爆資本市場長牛的集結號……
雖然,新三板目前依然面臨著泡沫、流動性危機和長期投資考驗等三大挑戰,但這并沒有阻礙新三板市場的持續升溫,大批企業扎堆掛牌,井噴式增長使得新三板正在開啟一場全民資本盛宴。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新三板將會成為中國的納斯達克,也會成為中國最大的交易所。預計從2015年起算,新三板市值5年將超過深交所,8年超上交所,10-12年將超過兩個交易所的總和。
流行詞七 虛假融資
中國創投圈“虛假融資”泛濫,投資人和創業者共同主導“潛規則”
夸大并虛報融資金額,并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它起源于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創業者,直至今日正成為創投圈公開的潛規則,并有愈演愈烈之勢。在當下的浮夸環境和風氣中,所有創業者、投資人都已裹挾其中,身不由己。2015年,由于全球資本市場的持續震蕩,各界人士都稱資本寒冬凜然而至,投資人和創業者同樣面臨著泡沫化危機,無限風險的蔓延或將逐漸逼出創投領域的虛假融資泡沫。
2015年的創業投資圈,簡直比過山車還要刺激,以股市波動為分水嶺,上半年在泡沫聲中估值一路飆升,下半年則在寒冬論中尸橫遍野。盡管如此,2015年的創業圈卻屢屢曝出巨額融資,據新芽NewSeed統計,僅8月到9月一個多月時間,竟然有超50家公司宣布獲得過億元投資,涉及電商、O2O、互聯網金融、云計算、出行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曝光的融資數額真假難辨。
多位投資人透露,行業內公布融資數額的潛規則是:“真實融資額乘以2或者3很常見,個別創業公司會直接乘以10,還有人把融資單位從人民幣變成美元。”究其原因,一是因為融資造假現象普遍,個別創業公司不得不受大環境影響;二是虛報金額并借機宣傳營銷,成為給競爭對手市場、融資、人才等方面制造壓力的手段。不過,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玩這個自娛自樂的游戲。無論融資額多么驚人,只要投資人稍微調查一下,或創業圈內根據其影響力判斷一下,即可了解公司的真實實力。
流行詞八 并購潮
“PE+上市公司”模式蔚然成風,互聯網公司強強合并謀“1+1>2”
這是一個土豪并起、群雄競購的時代,時下的資本市場已經進入一場產業并購與整合的浪潮中。作為資本市場縱橫捭闔的老兵,VC/PE們顯然不會缺席這場盛宴。自2014年至今,“左手資金、右手項目”圍獵上市公司的投資模式火速席卷,相關案例層出不窮亦不斷演變,硅谷天堂、中科招商等老牌PE深諳此道。多方業內人士認為,在IPO退出路徑遭到限制、國家政策支持兼并重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科招商、天星資本等打通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將為更多的PE機構開拓思路,提供路徑。
2015年,滴滴+快的(2月)、58同城+趕集網(4月)、攜程+藝龍(5月)、美團+大眾點評、攜+去哪兒(10月),加上此前的優酷+土豆(2012年3月)、京東+易迅(2014年3月)等合并案例,產業互聯網時代下“大并購”成風。商業戰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互聯網大合并究其根本也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過昔日的“對手”一夜之間成為今日的“隊友”,想必雙方內心都有過一番掙扎。話說,互聯網大合并之后,真的能達到1+1>2?
2015年,盡管經歷了全球股市的劇烈震蕩,但企業并購狂潮卻一浪高過一浪。國內市場如此,境外市場亦如此,10月戴爾以670億美元并購EMC,11月百威英博(全球最大啤酒商)要以1040億美元收購南非米勒公司(全球第二大啤酒商),瘋狂的并購還在繼續上演。考慮到過去125年間全球出現的5次并購潮,每次都以股市重挫告終,市場投資者開始懷疑,2015年出現的并購潮也許是全球股票市場重挫前的“非理性繁榮”。
流行詞九 明星創投
明星跨界玩創投有先天優勢,娛樂圈+科技圈+資本圈加速融合
明星走進創投領域是個全世界共有的風潮,其中確實也不乏具有專業思考能力的投資人,但更多的依舊是單純的呆萌金主。以往明星僅僅是通過廣告推廣提前透支企業的未來收益,而現如今,明星們紛紛涉足創投圈,從做代言人開始,到自己下海創業,再到變成產品經理,進而成為企業直接投資人;這一系列的跨界動作背后,不僅為企業提高了品牌價值、利潤增長,還提前享受了企業成長所帶來的未來收益,完美的一舉數得。
2015年,在業界聲名鵲起的Star VC,不僅投資項目增加(先后投資人人快遞網、財加、明星衣櫥、芭比辣媽、融360等),合伙人也從3個變成了5個(任泉、李冰冰、黃曉明之外,加入章子怡、黃渤);6月,在《奔跑吧兄弟》中身價直線飆升的Angelababy(楊穎)宣布成立創投基金AB Capital,并先后投資洋碼頭、HeyJuice、住百家、微頭條等;除此之外,羽泉組合已入創投圈多年、鄧超與周鴻祎、徐小平參與“蒲公英創業計劃”、李亞鵬當上了黑馬基金LP……
其實,明星本身就帶著極強機構特點:品牌價值、資金實力,還擁有先天的市場渠道優勢。資本市場的活躍則讓明星們的財富效應與日倍增,如今的頂級明星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獨特的階層——擁有巨大的社會資源、影響力與財富,更珍貴的是還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粉絲。在這信息迅速膨脹的互聯網時代,明星成為互聯網和技術革命的受益者,反過來也在推動這一產業深度變革。一個娛樂圈、科技圈、資本圈加速融合的時代正迅速來臨……
流行詞十 資本寒冬論
創業公司A輪死、B輪死……諸多行業死亡名單震驚業界
事實上,“資本寒冬”最早出現在2014年9月,經緯中國張穎發布的一封公開信,稱“資本市場可能要迎來一場寒冬”。到2015年,“資本寒冬”在創投圈里廣泛流傳,各種版本的言論甚囂塵上,創業公司A輪死、B輪死、C輪死……隨之而來的是諸多行業的創業死亡名單被爆出,從而震驚業界。
事實上,對于“資本寒冬輪”投資人也有不同的觀點:徐小平認為,在創投領域里其實從來沒有寒冬,呼吁創業者要苦練“內功”;沈南鵬表示,在紅杉的世界里沒有創業的“冬天”,我們追隨的是優秀創業者、創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資本寒冬”是更好的播種時機;李豐稱,資本寒冬只能算階段性正確,宏觀上看卻未必,單純地停留在驚恐中,不如改變策略,風口永遠都有,美景永遠在前。
新芽NewSeed自媒體人李東樓總結“資本寒冬論”之所以愈演愈烈的原因有三:
第一,風險投資與創業者博弈,資本寒冬論有助于投資人向創業者壓價;
第二,媒體跟風,人云亦云,因為壞消息總比好消息受歡迎;
第三,中概股和A股市場低迷,風險投資有借機炒作的嫌疑。
并告誡創業者:在成功之前,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每一年都像是寒冬,而如何迎來真正的春天,肯定不是融資拿錢能夠解決的,一定是產品真正贏得了市場,獲得了用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