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27:名義群體技巧
名義群體技巧
適用于
學習方法類型
●消化者(思考/觀察)
行政要求 ●中
技術要求●低
人際關系●中
學員參與風險●中
學員規模●10~25人
小組規模●1
可對比于
●集體討論
準備
●對待議的問題進行一個明晰具體的界定。
●在學員群體中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即:任何人不得泄漏是誰提出了某個問題或信息(即輸入始終是匿名的)。
其它要求
時間:10~20分鐘讓每個學員寫下他/她的想法或問題。然后用1小時的時間來組織、評論和排列這些數據。
空間:大量的墻面空間,以備粘貼便箋。
設備:便箋紙若干,黃色記事貼若干,標記筆若干,修色帶若干。
行動
●學員單獨思考,并匿名地寫下一些想法或問題。把書面的反應收集上來,當眾朗讀,并記在便箋紙上。
●依次討論每一個想法(和集體討論的規則一樣,要鼓勵就事論事,就不清楚的地方提問,而暫時避免評價)。
●可以用投票來排列這些想法的先后次序。
●一種變化形式是寫小紙條。即學員們把自己的想法或問題寫在小紙條上,然后收集起來交給你(培訓班領導者)。然后你當眾朗讀這些小紙條的內容。學員群體對這一匿名的想法或問題進行討論,作出反應。 運用于
●幫助學員群體做出決定(盡管有時間壓力、學員之間的低信任度或非面對面的方式等不利因素)。 ●克服群體中的政治和地位等敏感問題。
●從學員群體中獲取信息輸入,同時仍保持決策獨立性的權威(在學員中進行民意調查,但卻不必讓他們卷入決策)。
●有助于學員匿名地提出問題。
●從一個大集體中迅速地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并產生多想法。
利
●表達觀點,同時把對因此而招致懲罰的恐懼降到最低。
●適用于很大規模的集體。
●可能比其他方式(如非匿名方式)能更準確地收集到信息。
●能迅速地產生許多數據。
●學員們可以在不同的地方。
●每一個學員都有機會做出貢獻。
●適用于低信任、高風險的局勢
弊
●與一個具體場景無關的那些問題影響和作用較小,由于是匿名形式,所以可能沒有及時的響應和附議。
●如果陳述問題,將深刻影響到所獲觀點想法(輸入)的類型。
●在集體中討論各種反應,將導致信息的保留和壓抑,或者該信息的提出者很容易被辯認出來。
●人們容易放冷槍,而不會為他們的評論或觀點負個人責任。關鍵的考慮。
●問題必須清晰地加以陳述。
例
●員工對他們老板的抱怨和不滿,在培訓班中進行公開的討論,同時不用特別擔心自己提出了哪一條怨言,而被辯認出來。 表3-28:開放空間技巧
開放空間技巧
適用于
學習方法類型
●適應者(感覺/行動)
行政要求 ●低
技術要求●低
人際關系●中
學員參與風險●低
學員規模●30人以上
小組規模●3人以上
準備
●學員必須對他的專業駕輕就熟,同時愿意去完成某件事。
其他要求
時間:至少1天
設備:不一定。至少每間房間有一本便箋紙。
行動
●哈里森·歐文在1991年曾經指出,這種主題是待定的,要讓學員們在便箋紙上寫上與該主題相關聯的一些問題。每個學員必須樂意去帶領一個小組就他自己所認定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旦每個人的問題(如關注點,興趣等)在便箋紙上寫下來,那學員們就對那些令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然后他們自己組織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即,框定利害和機會,為行動找出選擇方案和建議)。
運用于
●讓學員們決定,應該討論什么問題,然后讓他們在自己感覺合適的問題上負起責任。
利
●學員們組織起來處理和解決那些最令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弊
●在要提出多少個問題上,幾乎沒有辦法去控制,甚至會完全失控。
例
●一群經理人確認其公司內的利害問題,同時自動組織起來想盡快地找到有關的解決辦法。
表3-29:專門小組
專門小組
適用于
學習方法類型
●偏離者(傾聽)(感覺/觀察)
●適應者(在專門小組中)
(感覺/行動)
行政要求 ●中
技術要求●中
人際關系●中
學員參與風險●低
學員規模 ●30人以上
專門小組規模 ●2~4人
擴大了的專門小組規模●4~8人
可對比于
●對話
準備
●與專門小組成員協調。對專門小組討論的核心主題加以確定。
其他要求
時間:不一定。至少1個小時。
空間:無特殊要求。
設備:根據專門小組成員的需要而定。
行動
●專門小組的專家們輪流作簡短的陳述,然后討論一個問題,學員們觀察全過程。在專門小組成員說完之后,學員提問。一名主持人引導討論的方向。
●一種變體形式是擴大了的專門小組。在這種形式中,學員們可以依次加入專門小組,進而積極參加討論。
●另一種變體形式是會談。這種更新過的專門小組由學員代表和專家共同組成,雙方各占一半名額。專門小組里的學員向專家提出問題。學員在專家面前提出的這些問題可以事先經過學員群體的初選。
●還有一種變體形式是交談。學員與一位專家或一個專門小組的全部專家進行交談。
運用于
●提出和比較許多觀點。
●通過共享差異、參與、挑戰專家等方式鼓勵積極主動的學習。
●大規模的群體。
●理解復雜的程序和系統,認識到完成一項任務有許多種方法。
利
●捕捉到大量觀點。
●學員們有機會親自參與(擴大了的專門小組)
●讓學員和專家位于一個平等的位置(會談)
●除了有效的提問技巧以外,幾乎不需要進行其他的準備。
●可以產生許多競爭觀點(交談)。
弊
●要求利用專家們的時間。
●與學員的討論有些正式和受拘束。
●不是所有的學員都能參與。
●在與一個專家交談的情況下,學員們只能得到的一個人的觀點。
●專家們可能會混淆他們的意圖和實際行動(信奉的理論與實際運用的理論之間)。
●學員們可能意識不到他們所提問題中蘊合的假定。
●難以控制。
例
●在一期關于教練技能的培訓班上,學員們向由經理人組成的專門小組(他們都有實際工作中積累的正式教導的經驗)提各種問題。 ●一群系統分析師與來自微軟的一個專家小組進行交談,其主要內容是關于一個新運作程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