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品質的人都知道“人、機、料、法、環”——人員、機器、原料、方法、環境,是影響產品質量的五個要素。但現在一些管理人員把“人、機、料、法、環”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真正做起來,效果甚微,甚至沒有效果。
為什么在他們那里人、機、料、法、環沒有什么用呢? 我經常說ISO做到位,ISO就有用;ERP做到位,ERP就有用;績效考核做到位,績效考核就有用,什么事情做到位都有用。有些企業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沒有用,就是因為什么都沒做到位。做什么事情都是吊兒郎當,怎么有用呢?肯定沒有用。 我們看一個案例:新林鴻公司是一家研發、生產和銷售木門的企業。2013年敏道項目組進駐的時候。噴油漆的生產是生產工序的最大瓶頸,返工率達50%。 展開噴油漆品質攻關后,木門返工率一下子從50%降到5.5%,。這個效果大大出乎現場管理者的意料,他們認為這簡直不可想象。 之所以取得這樣好的效果,首先是我們敏道老師和企業方的人一起進行了“人、機、料、法、環”的分析。品質問題無非從人的操作動作入手,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從材料上入手,第三是從設備上入手,第四是從方法入手,第五是從環境上入手。 這種分析方式非常有利于我們找到問題,但找到問題以后怎么解決,能否解決才是關鍵。這就要運用到我們敏道的特殊做法了。什么做法?反復稽核和考核!敏道項目組的溫有才老師說得好:所有的動作都是企業方自己想出來的,他們想出來后,我們只做一件事,就是每天檢查他們做了沒有,做到位沒有,然后將它寫成動作控制卡。 寫控制卡時一定要導入三要素,即標準、制約、責任。動作怎么做,清清楚楚,誰檢查,清清楚楚,有什么責任,清清楚楚。接下來的是每天檢查,每天評比,每天檢查完了以后抓數據,每天進行獎罰,每天每天來,效果就出來了。 對于木門生產,敏道溫老師哪里懂?溫老師根本就是個外行。但外行就解決了內行都認為難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人、機、料、法、環”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天天做這樣的管理動作:天天總結,天天表彰,天天批評,天天檢查目標達到了沒有……也就是能不能天天抓好執行。 現在很多做管理的,解決問題就靠搞一個動員會,講幾句激動人心的話了事,然后做不好就認為是下屬執行力差,就怪下屬,甚至拎一個下屬出來開除他,這叫管理嗎?這不叫管理,至少不叫負責任的管理。負責任的管理應該是下達了某個任務后,從頭至尾去檢查做了沒有,做到位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