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生產計劃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MPS)
主生產計劃是確定每一具體的最終產品在每一具體時間段內生產數量的計劃。這里的最終產品是指對于企業來說最終完成、要出廠的完成品,它要具體到產品的品種、型號。這里的具體時間段,通常是以周為單位,在有些情況下,也可以是日、旬、月。主生產計劃詳細規定生產什么、什么時段應該產出,它是獨立需求計劃。主生產計劃根據客戶合同和市場預測,把經營計劃或生產大綱中的產品系列具體化,使之成為展開物料需求計劃的主要依據,起到了從綜合計劃向具體計劃過渡的承上啟下作用。
二、粗能力計劃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RCCP)
粗能力計劃(RCCP)是用來檢查MPS計劃的可行性,它將主生產計劃轉換成對相關的工作中心的能力需求,計劃對象是針對設置為“關鍵工作中心”的工作能力,它一般只考慮每月生產計劃的變化。粗能力計劃的建立過程一般是:
①建立關鍵工作中心的資源清單
②進一步確定某工作中心的各具體時段的負荷與能力,找出超負荷時段
③再確定各時段的負荷有哪些物品引起的,各占用的資源情況如何,然后平衡工作中心的能力,同時要總體平衡MPS的最終產品的各子件的進度(可初步平衡,詳細的平衡在物料需求計劃與能力需求計劃時制訂進行)
三、時段、時區和時界
時段(Time Period)。時段就是時間段落、間隔或時間跨度,劃分時段只是為了說明在各個時間跨度內的計劃量、產出量、需求量,以固定時間段的間隔匯總計劃量、產出量、需求量,便于對比計劃,從而可以區分出計劃需求的優先級別。可以用年、季度、月、天等為計劃的時段,一般計劃中天為最小時段,如果以天為時段則稱為無時段。
時區是說明某一計劃的產品(物品)在某時刻處于該產品(物品)的計劃跨度內的時間位置。時界可以認為是時區的界限。為了更好的說明時區和時界的概念,我們用某產品的單次生產計劃在時間上分布來解釋。如圖表(1):
|
上圖中坐標軸為時間,單位用時段表示。當前時間假定為時段1,產品的總裝配提前期為6個時段,采購提前期為7個時段。現訂單要求在時段21完工,那么時段1至時段8處于時區1的時間跨度內,時段9至時段15處于時區2的時間跨度內,時段16至時段21處于時區3的時間跨度內。在時區3產品處于計劃期,時區2產品處于采購期,時區3處于生產加工與組裝期,于時段21完工入庫。
需求時界:時區1于時區2的分界點。若時段超過需求時界,則需求依據實際合同,計劃已下達及執行,計劃變動代價極大,很難變動。產品已經投入生產,裝配已在進行,變動需由廠領導決定,應該盡量避免更改。
計劃時界:時區2于時區3的分界點。若時段超過計劃時界,則依據合同與預測需求可以取:合同、預測、合同與預測之和、最大值。計劃已確認及下達,變動代價大,系統不能自動變動更改,只能由人工干預。
在計劃時界之前,也就是上圖的時區3階段計劃以預測為主,或取預測與合同的最大值。計劃允許變動,無代價。系統可自動更改,計劃員即有權可進行更改。
四、主生產計劃制定的流程
|
主生產計劃(MPS)的來源是銷售計劃,也可以是合同、預測或綜合計劃。主生產計劃的時區(即計劃的最小單位)不應大于周,使得低層物料可以有好的相對優先級。如果計劃時區拖長到一個月,那么當知道了整個時區需求什么時,也就沒有什么價值了 ,有些企業甚至按天描述主生產計劃。MPS的制定過程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制定中進行粗能力計劃的運算,不斷的平衡關鍵能力,,最后審批確認,進入物料需求計劃的制定過程。運行流程如圖表(2)。
五、主生產計劃需要準備的數據:
1. 物料資料,特別是提前期、來源、類別等
2. 工作中心數據,特別是生產能力
3. 物料清單
4. 工序
5. 生產線
六、能力需求計劃
能力需求計劃解決如下問題:
l 各個物料經過哪些工作中心加工?
l 各工作中心的可用能力是多少,負荷是多少?
l 工作中心的各個時段的可用能力與負荷是多少?
七、投入產出控制
投入產出控制(或稱為輸入/輸出控制,input / output control-I/O)是衡量能力執行情況的一種方法。投入產出報告即I/O報告是一個計劃與實際投入以及計劃與實際產出的控制報告。I/O計算主要生成某一時間段內各工作中心的計劃投入工時(臺時、能力標準),計劃產出工時(臺時、能力標準)等其它信息。
投入產出報表分析
計劃投入 > 實際投入,加工件推遲到達
計劃投入 = 實際投入,加工件按計劃到達
計劃投入 < 實際投入,加工件提前到達
實際投入 > 實際產出,在制品增加
實際投入 = 實際產出,在制品維持不變
實際投入 < 實際產出,在制品減少
計劃產出 > 實際產出,工作中心落后計劃
計劃產出 = 實際產出,工作中心按計劃
計劃產出 < 實際產出,工作中心超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