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創業型企業管理
最近和朋友一起建設網絡在線培訓的咨詢顧問模式,聽到他講了關于他的創業經歷,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歡喜和。自己也看過很多關于創業者些的文章,真的是每個人創業的經歷都不一樣,有的人創業很容易,而有的人創業卻很難,有的經過兩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失敗仍然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如果說真正佩服的人,我覺著應該是那些經歷過多次失敗的人,這些人堅忍不拔,有著不可攻破和超人的耐力和意志力,而且對于自我心態的調整具備很大的挑戰能力。而我自己來講,也是從所謂的創業中走過來的,解釋一下為什么是所謂的創業中走來,原因是當初是借助平臺和一定的現金流來實現獨立經營的所謂的創業,雖然還沒有經歷真正的白手起家,自主創業,但是也真切的感受到了創業者的不容易和辛酸,那將是自己一生都值得回味的感人回憶。我們不期盼能夠像馬云、史玉柱等這樣的創業者那么的輝煌,但是我們真的期盼自己創下的這份事業能夠健康的成長,因為對于一個創業者來講,創業就好像是孕育一個孩子一樣,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首先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良好的體制,和良好的未來。
對于創業來講我個人認為有幾點是直接影響能夠成功的關鍵點,1、所創的業的未來市場空間;2、團隊的凝聚力,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3、創業團隊領導的高度警惕感;4、構建穩定的盈利模式;5、創業者要有耐得住寂寞的那份定力。有人說為什么不是資金,資源或者技術,我想說的是,站在管理的角度資金和資源都不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元素,沒有錢可以找銀行,找風投,找貸款公司,那么沒有資源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把沒有變成有的一個過程,如果資源很充足的話,那說明這個市場已經不是你的了,或者說你已經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還有技術,成熟的技術也都是屬于成熟的市場,如果你有需要的話,這樣的技術型人才也是可以找到,或者可以外包給第三方。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圍繞以上五點分別站在企業管理的角度來做一個剖析,因為創業也是公司,那么既然是公司就有公司的管理。
首先,所創事業未來的市場空間,也就是說假如你這個公司現在能生存下來,但是你要問問自己5年之后,10年之后,甚至100年之后你能不能活下去,如果你看不了那么遠,最起碼也要看到5年以后這個市場會是什么樣的,有一位戰略專家告訴我說,戰略專家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在于戰略專家說一件事情都是站在100年后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的發展,而普通人是站在現在看事情,所以,既然創業不容易,那么我們就要像戰略專家那樣站在100以后看這件事情,或者站在5年以后看這件事情的發展,設想那個適合這個市場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你在這中間會遇到什么樣的瓶頸,有哪些是可以避免的,有哪些是可以預先測量到的,有哪些是不可預知的,那么可以避免的怎么去避免,可以預測的怎么去預防,對于那些不可預知的怎么樣去用經營模式盡可能的不要讓自己面臨這樣的問題。還有就是現在所做的事情目前有多少的客戶群體,未來客戶群體的改變是減少還是增多,這個非常重要,這也是在創業前考慮最多的問題。
其次,創業型團隊的凝聚力的打造,一個創業型的企業本身具有她自己的不穩定性,所以團隊來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你描述的未來發展空間,或者你用自己的夢想感染了別人,但是她一樣具有她特定特性的不穩定性,那么這個時候我們怎么樣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呢,我個人認為既然你有自己的夢想或未來發展藍圖吸引來了團隊,那么在剛剛創業初期你就要經常去給團隊講這樣的藍圖,這不是所謂的畫餅,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樣能夠看到未來的遠景,當然這個也是建立在你自己充分的自信和有數據支撐的,要讓初期建立的團隊每個人看到他未來的成長和發展空間,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人們往往是關心自己比關心他人更多一些。
對于創業團隊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需要關注,就是團隊的文化氛圍,所謂企業文化就是做為總裁你在這家公司里倡導什么,從開始就為團隊樹立是非對錯的價值主張,而且要把這些價值主張通過儀式化,隆重化的形式把它呈現出來,讓每一個員工為之向往,讓公司的主流文化流動起來,文化只有流動起來才是正向的開放的積極的文化氛圍,如果文化沒有流動起來那將是死水一潭,只有形式沒有內涵。企業做文化最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一定要樹立一個標桿,利用標桿的作用讓所有的員工都想優秀的一面看齊,只有這樣才能把優秀的好的一些做法形成公司的相同部分,一旦相同部分大于不同部分,企業的文化和氛圍將會持續的運轉起來。
對于一家創業型公司,除了以上幾點為,還有就是業績,公司的第一桶金往往會給員工帶來更大的激勵;人才梯隊的逐步形成,以及團隊成長的沉淀和積累,這些將會對未來公司的做強做大帶來非常有利的作用,也是未來企業基業常青的根本所在。
企業戰略執行力首席顧問
劉憲振
2013年5月8日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