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惡性競爭 領頭羊 集團公司
一、民族企業的惡性競爭
市場競爭是指商品生產者或商品經營者為爭奪有利的生產、流通條件和地位而進行的斗爭。競爭是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它是商品本身內在矛盾的產物,只要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就會互相競爭以獲得有利條件。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依然存在,價值規律仍然適用,因此市場競爭也仍然發揮作用。通過競爭,可以有效解決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進而實現產品的價值與市場價格;通過競爭,可以促進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實現優勝劣汰;通過競爭,可以推動企業創新,推動社會技術進步。
存在競爭,也就不可避免會產生正當競爭。一些競爭主體通過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和惡性競爭的方式來實現個體利益。惡性競爭,在國外經濟學文獻中又成為“過度競爭”,主要是指企業通過運用不正當手段來獲取市場份額和自身利益的一種競爭行為。我國民族企業同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主要表現為價格戰、廣告戰和口水戰。
(一)惡性競爭的表現
1.價格戰
價格是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競爭的重要手段,在產品同質性較強的行業中價格競爭更加激烈。價格戰是指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和一定范圍內通過大幅度降低產品價格的方式,試圖擠垮競爭對手、搶占市場的行為。價格戰不同于價格戰略。企業的價格戰略是一種營銷戰略,是企業銷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情況下,通過對價格的調控,使產品的銷量增加,市場分額擴大,實施結果是消費者得到實惠,同時有利于企業的穩定發展。
價格戰是惡性競爭的主要形式。一般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直接大幅降價;其二是通過“買贈”降價。通常是一家企業首先引發戰勢,然后同行業內其他企業唯恐丟失已占領的市場,隨后跟風降價,造成一段時間內企業價格血拼,這種現象的異常也表現在許多商家的產品價格已經低于成本。價格戰的最終結果是,一方不堪低價之苦最終被淘汰出局,另一方擊垮競爭對手成為“勝利者”。但是我們必須更客觀、更全面地對結果進行分析:中小型企業力量單薄很可能不戰而敗,參與競爭而又失敗的企業因為虧損而死亡,勝利者雖然達到了擠跨對手的目的,但是也元氣大傷。如果說參與戰爭的各方勢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那么消費者是不是應該得到真正的實惠呢?事實也并非如此,各參戰方的目的就是擊垮對手,降低價格只是手段,目的達到之后這種手段就結束了,價格會被重新提升,此時不利于消費者;除此之外,商家戰爭期間的超低價格可能是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的,消費者貪圖便宜便會陷入低價低質產品的圈套。
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家電行業的價格戰曠日持久,并且波及其他行業。價格戰的威脅不僅存在,而且很普遍。不少企業都難以置身其外,甚至管理卓越的企業在不能有效地處理好這個問題時也難逃自毀長城的厄運。
2.廣告戰
廣告,顧名思義就是“廣而告之”之意。廣告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并消耗一些費用,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廣告的種類很多,在這里我們討論的商業廣告,是指以盈利為目的的廣告,通常是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溝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業占領市場、推銷產品、提供勞務的重要形式。
廣告戰是在一定時間和一定范圍內不同的商家通過花費重金進行廣告宣傳來打垮競爭對手的行為,這也是一種惡性競爭行為。有的企業認為銷量不好是廣告不夠,于是每個產品都采取地毯式轟炸的廣告或者一擲千金請“大師”策劃廣告;還有不少企業爭著在央視露臉,認為這就是名正言順的“央視上榜品牌”;更有行業里的幾個領頭企業圍繞廣告大打出手,在廣告檔次、費用、明星級別上攀比,結果是一段時間后,廣告費用遠遠超過利潤,入不敷出遭遇滅頂之災。
廣告戰不僅存在與我國民族企業內同行業之間,同樣存在與國外企業與我國企業的競爭中。但是民族企業必須記住,廣告策略會引起短期的銷售繁榮,但絕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如果產品缺乏個性,不求品質,或盲目提煉賣點,這種虛假的繁榮很快就會喪失。
3.口水戰
口水戰,乍一聽來似乎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事,仔細一想卻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社會上持不同觀點的人大費口舌的現象。在企業競爭中,口水戰時有發生。某一家企業率先的行為或說辭,一旦影響到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利益,就可能引起激烈的辯論,甚至演變成互相揭短、互相誹謗和攻擊的不文明行文。口水戰的結果要么是雙方進行無休止的爭論而并沒有實際的結果,要么就從“口水戰”升級為“訴訟戰”,最終不得不訴諸法律解決爭端。無論是哪種結果,雙方都是在無益的事情上浪費精力,并且導致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口水戰的盛行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企業經營中的一種浮躁行為,企業經營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作風,而不是以口水的多少來取勝。
(二)惡性競爭的特點
出現惡性競爭的行業多是進入門檻低、生產企業眾多、行業集中度不強同時需求又巨大的行業。惡性競爭在我國主要呈現出下述特征:第一,“進入過度”與“退出限制”并存。對于新建企業來說,“進入成本”遠低于“退出成本”,造成大量企業不斷涌入,而不符合經濟規模、缺乏競爭力企業又難以退出,從而導致市場過分擁擠。第二,產業集中度較低。據統計,我國的39個工業產業中,只有石油、天然氣采選業等集中度較高,其他的都不高。第三,企業之間的生產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低。這不僅使大、中、小企業無法獲得分工效益,而且還引發了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相互之問爭奪原材料和市場的行為,產品實現日益困難,其結果既造成了有限資源的浪費,又抑制了企業采取大規模、高效率的集約化生產方式,削弱了技術創新的動力,從而影響了產業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