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人就是這樣,往往知道事后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道理,但又總是不重視事前也做不到事前,一是沒有高瞻遠矚的意識;二是沒有高瞻遠矚的能力。無奈只能做事后諸葛亮。諸葛亮為什么能夠料事如神?因為他博覽群書,胸懷天下,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他不僅看眼前,更多看明天;不僅看自己,更多看對方;不僅站在正常的高度去欣賞風景,更懂得體悟站得高望得遠一覽眾山小的玄妙。當想要了解的事物盡收眼底,思路自然了然于胸,那么行動便是萬無一失了。但我們看到,世界上諸葛亮太少了,不懂得料事的人卻太多太多了。病情沒有發作絕不認為有病;病情初起之時,絕不認真施治;待到病入膏肓,大勢已去,扼腕斷腸,為時晚矣!
碰到有病說沒病,小病不治病的病人,最痛苦最著急的是醫生,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如同皇上不急急太監;如同對牛彈琴耗費真情,這時無論醫生怎的妙手回春也無法揚名,即使能治大病的名醫扁鵲不也碰到了一位克星蔡桓公嗎!有人說,扁鵲太無能了,扁鵲有罪,他的說服能力太差了,才害死了蔡桓公 。我以為還是一分為二的好,扁鵲有誤,誤在沒有將病的嚴重性分析給蔡桓公,使得蔡桓公不能重視龍體而命喪黃泉。但根本的錯誤在蔡桓公,因為貴為龍身蔡桓公不能珍惜健康,沒有保健意識,不做疾病預防,更不能聽取良言準確認識病癥,及時控制病情,直至無藥可治,這是何等的愚笨!扁鵲是神,但他是客體,沒有蔡桓公這個主體的預防和治療意愿,扁鵲照樣束手無策。
我們不妨用類比的思維,聯系的觀點,分析一下多年來困擾企業管理咨詢的難題,與上述情形如出一輒。如此看來,貫徹老師提出的“引導、教育、監督、落實”的工作方針,我們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