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人并不覺得自己是無德無才的。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i理”的現象經常發生,于是引發了一場何謂德?何謂才?的舌槍大戰。
某副總為了降低成本,未經總經理同意,私自更換了低標號漆, 結果引發了產品質量投訴事件,總經理一氣之下問責于副總“你太缺德了”,副總連喊“冤,冤,冤,真是好心不得好報”,并憤然離職。
小王剛被店長批評,心里不爽,顧客來店詢問產品, 他簡單介紹產品性能后,便夸大介紹了產品缺點,顧客被小王的誠實所打動,當即要求下單,并表示因為小王的介紹他知道了怎么使用才能更好規避這些缺點。產品賣出去了,店長卻苦笑不得。
以上兩則案例,如何正確評價當事人的“德”與“才”呢?“某副總,出發點是“善”的,可以稱之為有“德”,但事情辦砸了,只能算作是無“才”;小王,出發點是“惡”的,可以稱之為無“德”,雖然結果是好的,但只能算作是機緣巧合,不是有“才”的表 現。
所以,“德”的標準就是,你的出發點是不是為企業好的,是便有德,不是便無德。“才”的標準就是,你有沒有把企業的事情辦好,辦好了便有才,沒辦好便無才。
雖然德與才的四象限,大家都很熟了,但實際操作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往往標準不容易掌握,事情處理起來撲朔迷離,結果導致丟掉了真正有德的,重用了實質無德的,使得企業管理一團亂,效益一團糟。
所以識人用人術向來是管理者的必修課,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不能因為擔心人員的流失,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用人標準堅決不能有“差不多”思想。管理者要引導教育企業人人心向善,把仁義禮智信植入到企業文化中,把榮辱廉恥植入到人員價值觀中,要善于慧眼識人才,能夠明辨是非黑白,懂得分析心理,觀察言行,了解行為,判斷對錯。帶兵做到明察秋毫,評估做到有理有據。這樣真正有德有才的人就會聚集到你的身邊,無德無才的人就不會有用武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