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問其何故?原因是,我們管理活動的主要對象是人。機器需要人來操作,質量需要人來保證,服務需要人來提供,市場需要人來拓展,雖說企業管理其實就是圍繞組織目標的實現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但活動圍繞的主體還是人。如果你的企業管理基礎薄弱,人力資源無法從根本上保證,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工作技能不能整體化持續保持,那么引入再多的質量標準體系都是枉然。
特別是中小企業,我接觸很多,當初為了規范員工行為標準,進行質量認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搞出來的標準,卻怎么都無法推行下去,很多原本看起來科學的流程,總是在某些環節受阻,甚至有些基礎表格的填寫令人啼笑皆非,效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出現了更多人為的內耗。還有一些家族企業,重親情,重關系,人脈的力量遠遠大于制度的威嚴,導致平日里并不能夠按照體系執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復審的時候,就臨時成立一個小組進行突擊惡補,質量體系最終淪落成了裝門面做宣傳的花架子。
以上問題的形成,絕非偶然,一則我國國情所致。歐美國家向來法治重于人治,人人具有契約意識,按照法律規程辦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中國人向來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人治重于法治,相比于西方人,內心情感世界更加含蓄內斂,當企業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管理沒有達到一定的職業化程度,單純運用剛性的制度標準,沒辦法解決管理實務中遇到的個性化問題。二則很多人忽略了管理環境的研究,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企業發展階段不同,遇到的實際困難也就不同,管理方略就要因企制宜。比如中小企業現在面臨招工難的問題,缺乏高層管理人才,缺乏中間力量,缺乏技術骨干,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都沒有經過專業學習訓練,這樣,他們理解執行規模化的流程標準就有相當大的難度。內部人才的培養需要過程,外部人才的引進可遇而不可求,但是企業還要不斷發展,怎么辦?最好的辦法就是盡最大可能調動現有人員的積極性,發現現有人員的特長優勢,進行針對性的培養。至于規制的建設,緊密圍繞解決當前管理問題進行,有一條建一條,建一條執行一條,唯有如此,全員效率方可一步步提高。
這就是管理的實戰性,能夠解決矛盾和問題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不僅解決今天的矛盾問題,而且要預見并解決明天新的管理矛盾問題,這樣周而復始的推進,企業就必然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