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在“家味兒”太濃:企業就是企業, 企業不是家, 公司就是上班的地方, 不論是父親還是兒子,老公還是老婆,在公司或是老板,或是員工, 要有長幼尊卑之禮,上下級之分,要遵從公司的游戲規則,按照企業的行為規范做事,任何人不能搞特殊,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既然是“家里人”,就更應該起帶頭作用。但是,我們看到的家族式企業,這樣的現象卻比比皆是:企業是我們家的,不允許別人管我們的家務事,老板個人有太大的行為偏好,認為江山是我打的,什么該做,怎么做不用你來教,導致員工才華無處施展;家族成員將公司看做是家里,隨意發泄情緒,不拘小節,遇有政見不一,便爭吵不休,搞得家事不和,人心不寧,企事不順。
二難在盲目排外: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時候,僅靠家里人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管理的要求,這個階段經營者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高人,可是這些人最后的結果是不到年半年就離開了,留下的只是一些難以執行下去的文件。 這是為什么? 難道是這些人的能力有問題嗎?不是!原因是“家人們”總把員工看成外人,對外來員工沒有真正的信任感,四處提防;對日常工作授責不授權,把員工看成做事的工具; 新政推行時不時遇有阻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以某一些黃親國戚為主的利益聯盟, 陽奉陰違, 說一套做一套,表面上對公司下達的指令表示高度贊成, 背地里卻不當個事,甚至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議論: 那個家伙又出餿主意,這是擺明了和我們過不去, 得像辦法治他。最終導致的結果無非是兩種:一是老板認為這個人能力有問題, 讓他走人。 一種是人家自己說NO,用腳投票拍屁股走人不干了。
三難在自我滿足: 家族式企業長期以來,在家長的帶領下, 培養出了一批行業中的優秀人才, 這些人或者熟悉技術工藝,或者熟悉生產流程, 手把手帶出了徒子徒孫,在創業路上立下汗馬功勞,可以算的上是企業中的元老和功臣。但是這些人往往居功自傲,不善于學習新的管理理念, 一味憑經驗和感情管理企業,對一些暴露出的企業問題歸結為人性如此,發展使然,認為無可厚非,不必大驚小怪。我在一些企業中發現, 庫管員不做存貨清單,幾十萬貨品皆在腦子里,靠記憶存放和領取;采購部經理不會用電腦,財務只做流水賬,副總經理在培訓班上打瞌睡、、、我們想想企業到了這樣一個階段, 能與時俱進嗎? 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暴利的時代早就不存在了,品質和服務是企業未來取勝的關鍵,這樣一個不學習先進管理手段和使用先進管理工具的團隊,能有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嗎? 能為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嗎?
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難,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天下守是守不住的,天下要靠全體成員努力去開辟,轉變觀念,統一思想,引進人才,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分工負責,團結高效,企業方可百戰不殆,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