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我們僅就與企業內在競爭力關系密切的幾項稍作討論:人力成本(或勞動力成本),生產自動化程度,產品在價值鏈中所處的地位。
首先,在勞動力成本上,根據相關文章提供的數據,2003-2005年中國人均年工資水平從1700美金提升到4000美金,增長了19%。同期美國從46000美金提升到52000美金增長了3%, 墨西哥從3700美金提升到4800美金增長了5%。巴西從3000美金提升到8000美金增長了21%,馬來西亞從4300美金提升到6300美金增長了8%。參考下圖: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雖然相較下還是低的,但與墨西哥已很接近,考慮到海運成本因為原油漲價而大幅提升的因素,中國在對北美市場出口的競爭力其實劣勢已很明顯。而面對并未列入以上統計的其他東南亞國家例如:印度,越南,柬埔寨。。。只怕連純粹的工資水平一項都沒有優勢。5年前大批從事紡織化工業代工的臺商漸漸從中國向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轉移投資就是明證了。
因此,國內企業一貫的生產,經營方法和管理手段正在受到嚴峻挑戰。人海戰術拼贏自動化生產,以大量人工重復檢驗替代投資于高效質量管理工具的作法等,在勞動力成本日趨提升的今天,一切都變得可疑起來。策略需要重新商榷訂定。
過去的管理手段和企業文化,同樣受到諸如《新勞動合同法》的挑戰,需要反省。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博弈或許會讓聰明的企業主發現更好的做法其實是,培養員工的歸屬感和主人精神,而管理層需要打破架子,融入員工團隊。而明天的企業主或許需要在對股東負責之外,對更多人負責例如員工,社區和社會。
然后,我們看產品價值鏈。請問今天中國的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是什么產品?玩具,紡織。。。大多數世界上勞動力密集要求程度高的產品生產都在中國制造。在幫助解決了中國人就業問題的同時,這帶來另一個問題---我們對低附加值產品生產的依賴性遠遠大于對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生產的熱情。這決定了從賺辛苦錢走向賺快錢的過程將是漫長的。
另外,以下一些對國內企業的描述是否似曾相識呢?
"工廠用低科技手段生產中等技術含量的產品"
"自主團隊乃至安全等觀念卻遲遲沒有到位"
"鮮有自動化設備,有些邋遢的廠房很像一個帶倉庫的大畜舍,只在一頭開門,比工棚強不了多少"
"供應商三次都沒能達到平整和表面拋光等標準"
而與此同時,為了縮小勞工成本等劣勢,歐美企業正在做的事情:
"為了提高生產力,歐美的工廠也在想辦法如何巧干。它采取了多種高效的生產技術: 精益生產、六西格瑪和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