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企業培訓需求方,如人力資源部為保證公司內訓質量,在把好選擇培訓機構,篩選培訓講師關上卯足了勁,1甄別培訓機構的背景;2查閱講師資料及上課視頻;3查閱課程大綱;4要求講師上門接受質詢;5還需旁聽講師上課,6有的還需講師上門試上課。
篩選,貨比三家需要,遺憾的是眼下不少培訓需求方,因為沒有專業能力來判斷,只能看培訓機構/講師的名氣了;只能從旁聽課的現場氣氛是否熱鬧來判斷所謂的“講師控場”效果;只能邀老師來公司,看談吐,看形象;只能看講師培訓過的客戶評價。
似乎無可厚非,但是否有效,不一定!比如,看培訓師和培訓機構的牌子大,名氣響的,結果,經常是培訓需求方挑選到的培訓機構和講師通常是“膽子”是大的,造勢是大的,培訓費用是高的,架子是大的,課堂氣氛是熱鬧的,但是一定能為客戶帶來實在的獲益未必,即性價比并不高。
怎么能保證培訓效果呢?方法簡單易行。
1, 制定年度培訓計劃。
年度培訓計劃應當與:公司年度經營目標,員工的績效考核目標,企業文化建設,員工職業發展掛鉤。有的放矢規劃,并落實。那種老板拍腦袋定培訓課程,人力資源部根據部門要求提要求安排培訓,是沒有系統考量,規劃的培訓效果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式的培訓。
2, 學員方需付出。
培訓與教學相仿,是教和學雙方付出的過程,。優秀的培訓講師只能保證課程最多40%的成功。如果培訓不是學員愿意的,上課必然“聽不進”,或抵觸的。需要培訓方在制度上保證,比如規定晉升,考核需要培訓,掌握哪些技能,提升哪些職業素養。需要培養軟環境,讓學員發自內心需要培訓。教學能相得益彰。
3, 確定培訓方向需正確。
對于客戶需要培訓,專業的培訓機構會首先問,“需要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需要這個培訓?”“存在什么問題?”就是判斷客戶培訓需求的“方向”,客戶是外行,培訓需求的表述是原生態的“大白話”,分析厘清現象后面的實質需求。培訓的方向不致出錯,方向錯了,講師上課再精彩都是走錯了道,供需不吻合,定使培訓效果不佳。
有的企業培訓方表現得比較強勢,不愿意傾聽培訓機構的建議和觀點,而培訓機構為了獲得訂單,只能放棄原則,迎合客戶不專業,不恰當的要求,培訓的方向走反了,定使培訓效果令雙方都不滿意。
4, 心態平和,客觀不奢求。
企業培訓需求方常抱有不切實際的要求,典型的要求:培訓后能有什么效果?
我經常對這樣的客戶說:如果指望通過一個培訓就能改變什么,那么天下的事太容易做了,只要培訓就馬上可以解決問題。MBA學習對提高學員的管理經營水平有益,但并不是讀了MBA就一定能做好管理經營。培訓一次能給學員收獲,或提升理念,或開拓思路/眼界,或學會方法已是大公告成。客戶需要學了馬上能用,不錯,有的知識,方法確實學了能馬上用,有的卻不是馬上能立桿見影的,比如;理念,思路/眼界。高層級人員的培訓,就不屬于學了就能“見效”的。如果用這樣的標準評價培訓效果是不切實際的。指望一學就會,幾個培訓課程就能解決問題是奢求。是自己心態,認識的局限性出錯。
5, 培訓后期跟進工作要建立。
培訓過后現象經常是,聽聽激動,過后不動,因為沒有相應的督促機制。制度的建立,考核指標關聯,相應的激勵,培訓過的工具方法使用。那么培訓效果就延續。也可以說是“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己”。
一句話,培訓需求方要能有效把控培訓質量,尋求培訓效益最大化,靠的是自己。
楊思源講師聯系方式:1381703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