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給一些企業做了《八大浪費和IE改善》的課程,效果當然是一如即往的好!必須是非常實用,且通視頻及案例分享,讓學員真正能免領略到精益生產的部分核心內容!和前期一樣,每次課程結束,總是能給所在企業帶來少則數十萬、多則上百萬的效率改善收益,和我那點課酬相比,的確是不成比率!
對一般的企業而言,整個創新和生產過程的管理中尚存在較大的優化空間,本文梳理過程存在的八大浪費:
1)過量生產
創新過程中過量生產有多種表現方式。例如創新組織或團隊生產了太多產品,提供了太多服務,而這些產品和服務超出了客戶的需要。或者創新過程中過早地產生了下階段所需要的產品,而隨著時間、需求的變化,產品預期發生變化,與之相關的資源、信息成為浪費。過量生產的浪費體現在客戶沒有認可的價值、沒有需要的功能或產品中包含了不需要的設計元素。
造成過量生產或過度設計的原因是多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沒有完全了解客戶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有時因為我們的創新人員擔心客戶不高興,沒有深入了解客戶的需求;有時是企業接觸到的采購人員本身沒有完全了解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有時是由于時間緊迫,從獲得訂單到需要交付產品的時間非常短,企業缺乏足夠的時間完全了解客戶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2)等待浪費
創新過程需要各環節良好地銜接,但是現有過程中的信息、業務、服務卻常處于等待狀態,影響工作進程。究其原因是創新團隊的關注重點在于人,而非信息本身或客戶需求。人作為組織成員,往往具有一定特性,例如總希望讓自己的工作更加飽滿,充實并忙碌一些,而客戶卻可能因我們的忙碌而等待,從而導致服務質量的降低,影響客戶滿意度。
等待的浪費體現在等待主管的批復、缺乏必要的產能、等待客戶的需求、等待銷售代理商提供客戶的需求、數據系統和畫圖系統的響應速度太慢。
創新的工作人員為了獲得資源,為了得到批準,為了收到額外的信息,需要大量的、經常的等待。還有一個原因,創新的過程是串聯式的,往往習慣于完成一項任務之后再進行另一個工作。減少等待浪費有很多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創新所需信息的質量、消除創新過程中不增值的活動、改進批準的流程、降低部門和人員之間的交接等。
3)搬運浪費
創新過程中的搬運和運輸指的是基于手工或電子信息平臺的服務和信息的流動。從信息處理的角度,電子信息平臺的信息流動似乎極大地節約了成本,但實際運作中尚存在大量浪費,例如消耗創新團隊成員過多的精力,或因信息傳遞而導致的排隊等待、數據丟失、信息曲解等問題,經多次傳遞和處理的信息可能導致信息質量的下降。
搬運和運輸的浪費體現在資料、信息在不同的部門和人員之間進行多次往復的交流,多次通過郵件、人工傳遞而獲得簽字和審核許可。
4)過剩浪費
非增值的加工指的是創新團隊提供了實現客戶價值無關的內容或活動。例如,增加的內容既不能提高便利性而不能增加價值性。盡管不能完全消除這種浪費,但是減少浪費可以大量節約時間,縮短創新的整個流程。
非增值的加工體現在諸多沒有價值的活動中,如報告、文件、圖紙中過量的紙質文件,多次輸入相同的數據、各種工程支持服務、在新項目中重新開發已設計的產品、零件、服務。
研發人員習慣于重新開發社會上已有的、甚至是企業內部已有的解決方案、產品、零件、工藝、服務。造成這種過度工藝的原因是多種,例如年輕研發工程師不敢詢問年長的工程師哪里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或因年長的工程師離職無法幫助年輕的、富有活力的技術人員獲得、了解這些解決方案;或是與尋找現有的解決方案相比,創新人員更方便開發新的解決方案。
某汽車零部件制造公司通過調查發現,設計工作中85%的工作量是利用企業內現有的解決方案和知識,公司研發工程師50%的工作時間是用于查詢現有的產品設計。基于這個調查結果,公司管理層投資開發了新的軟件,使得工程技術人員查詢現有設計的時間縮短了90%。
5)過度的庫存
過度的庫存指的是堆積的信息、服務和工作,在創新過程中隨處可見的批量生產中產生。如每月審核、每周審核一次的創意設計;將信息批量地從上一道工序轉移到下一道工序,而設計人員卻不能及時獲得這些信息。雖然批量審核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領導層的工作效率,但是影響了創新團隊的整體工作效率。
6)不良品浪費
指的是由于信息收集不完整、質量不高造成創新過程中存在各種差錯。研究差錯與偏差可以運用一個質量管理中常用的統計方法叫做直通率。假如研發中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率為70%,第二個階段80%,第三個階段70%,第四個階段80%,則最終完整性和準確率往往低于40%(70%*80%*70%*80%=31%)。實踐管理中可以通過學習豐田汽車公司在開發中運用的審核表作為控制工具,大幅度改進創新的準確性。
產生差錯和偏差的原因是創新的過程中沒有正確對待、缺乏必需的信息或者提供了錯誤的信息而導致糾正錯誤信息和服務。出現差錯和偏差后,公司將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發現和糾正缺陷。
7)多余的動作
在創新過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多余的動作,但是很少有人看到這些浪費。例如團隊成員經常會花大量的時間從一幢樓到另一幢樓獲得所需要的資料和信息,或者多次安排出差;過量走動,例如從辦公位置到打印機、復印機;或參加各種可能沒有成效的會議。
8)管理浪費
創新過程中最大的浪費是人的浪費,不僅僅是時間上、精力上的浪費,更多的是開發潛力的浪費。例如我們給了員工非常有限的角色、責任,而使得他們能力和聰明才智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
沒有充分利用員工的聰明才智往往體現在沒有給創新團隊授予完成基本任務的權限和責任,管理人員控制一切、管理一切,團隊成員之間、團隊和團隊之間沒有進行足夠的知識分享。
希望眾多的企業,通過學習和實踐精益生產,有效地消除創新過程中的八大浪費,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企業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
培訓行業經過近十幾年爆炸式增長和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之后,人們發現培訓行業越來越難做了,甚至感到培訓行業已經是窮途末路了:總裁班招生往往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招不到幾個人,公開課屢屢流產,企業內訓客戶滿意度和返聘率極低,講師素質參差不齊,魚目混珠;客戶流失率居高不下。。。。。。培訓行業到底怎么了?培訓行業真的是窮途末路了嗎?就培訓行業存在的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剖析,以其拋磚引玉。
一、超級大師逐漸淡出培訓市場,忽悠大師退出歷史舞臺。
當年風光無限的“成功學”、“感恩勵志教育”、“超級激勵大師”、“潛能激勵”、“魔鬼訓練”、“宗教智慧”、“宇宙能量”等讓人們曾經為之著魔瘋狂、為之一直萬金的的所謂培訓界高端課程,隨著其代表人物的光環褪色而失去市場。現在的老板都慢慢恢復理智,知道員工不是靠一場瘋狂的激勵和一通鼻涕眼淚就能提升他們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
二、總裁班日子不好過:老總理智多了。
現在經常有培訓機構負責人坦訴:現在總裁班越來越難招生了。的確,以前只要打出著名高校名頭或者某大師的名頭,都能招到幾十十個、甚至一兩百個企業老總作為學員,但是,現在招生難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培訓機構的普遍問題。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經過多年的市場開發,絕大多數企業老總學習過類似課程,故而參加同類型培訓的需求基本飽和;二是那些所謂的名師大師沒有真才實學卻來培訓血與火的戰場上走出來的老總,往往讓人失望;三是隨著名校大師類似項目越來越多,而且昂貴的培訓費用以及課程的質量等問題,也使得企業老總的培訓選擇更加趨于理。
三、培訓不光要好看,還更要好用。過去,培訓各方在過度關注培訓氣氛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培訓的實效。很多所謂的“某某行業第一”、“某某某創始人”、“某某某導師”、“某某行業知名金牌講師”等,弄得人眼花繚亂,真假難辨。有很多講師明明一天銷售沒做過卻給人做銷售技巧培訓,一天管理沒干過卻給管理層做管理技能培訓,一天老板沒當過卻教老板如何做個更好的老板。。。。。。其實真正的培訓是讓吃過蘋果的人告訴你蘋果是什么味道,讓銷售做得很好的人教你怎么做銷售,讓在戰火中出來的戰士教你怎么去打仗。
四、培訓師的“大浪淘沙”
隨著培訓行業的發展和企業老板及管理層的日漸成熟,對培訓師專業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要求越來越高,培訓師的職業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培訓師群體的整體素質需要不斷提高。近幾年來,隨著加入培訓師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培訓師知名度的含金量也越來越受到質疑。比如在培訓師群體中大量存在的“XXX導師”稱謂,就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現象,畢竟名頭、包裝和炒作都不是最重要的,而培訓師的職業化精神、職業化能力和職業化形象才是培訓機構和企業最應該看重的。
五、企業培 訓不再集中在高端行業,農資、畜牧等涉農企業成為培訓行業的新藍海
由于中國農資、畜牧起步較晚,市場進入門檻較低,不管是誰只要有膽量有資金,都可以到農資、畜牧行業的大蛋糕里分一塊。企業老板不注重市場的培養,不注重企業員工的培養,造成一個低端行業的形象。更有一段時間,曾被我們培訓行業視為雞肋而排除在我們的目標客戶之外。近年隨著國家政策對農業的傾斜,對農資、畜牧企業監管力度的加大,農業企業也越來越重視企業員工和市場客戶的教育與培養,對培訓的需求正爆炸式地增長,成為培訓行業的新藍海、大蛋糕。先知先覺者必將成為農資、畜牧領域的最大受益者。
六、企業培訓個性化、企業內訓成主流。
每年年底前至次年第一季度,企業在制定培訓規劃時,大都會收到各種各樣的“培訓菜單”,幾年下來發現這些菜單大同小異,固定的通用的課程是很難解決企業個性化問題的。因此,向企業提供針對性課程,甚至專門為企業定制課程,是管理培訓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管理工具越來越多、管理模板越來越容易獲得,但同樣的管理制度、工具和模板用在不同的企業,效果卻大相庭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每個企業人才素質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所以,企業提升人才素質必須進行團隊內部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需要研發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課程,從而超越現有的知識體系、盡最大努力進行能力訓練,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在企業培訓需求逐漸增長的過程中,隨著培訓服務專業細分、學員層級下移、以及行業競爭加劇,使得企業內訓逐漸超越公開課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