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作為職業經理人,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才是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的職責到底是什么,理論上職業經理人的存在是分工有清晰的邊界,有一些公認標準,作為代理人的職業經理人職責是很清晰的,但對于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的企業,如所有權、經營權及法人財產權未能有效分離的企業,這點卻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候需要在職業操守和受托義務方面尋找一個平衡。來自法制社會未建立的影響,當今中國社會的職業道德土壤仍是較惡劣,職業經理人的職業操守底線可以變得很低,天平是偏向受托義務的,因此,大多數中國企業職業經理人并不忠于職業,是偽職業經理人。真正的職業經理人只有在法制健全的國度才有,在公司治理規范的企業才有!
假設你是一個深處公司治理存在嚴重缺陷企業的經理人,如何成為真正的職業經理人,只有兩條路,一是推動公司治理的規范,二是轉投公司治理規范的企業。當然,第一條路最有挑戰性,做成了最有成就感,但多半不是經理人推動就能成功的,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最高權力擁有者是否有心,二是規范的公司治理是否會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后者,后者也決定前者能否下定決心,必竟是所有者要承擔最后的風險,如果沒有收益的支持,如何下得了決心。實際上這點很難,經理人也很難判斷規范的公司治理是否會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因為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因素太多,尤其是企業盈利模式,因此,帶來了一個新的課題,如何將規范的公司治理與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結合起來,或者是規范的公司治理會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嗎?有人說到了上市,通過上市讓企業在治理規范的過程中可以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獲取更多的發展機會,這的確是一條路徑,但是上市之后才會享有的待遇,而且上市要求申報企業本身是一家治理規范的企業,而且在中國,企業上市本身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現在的審核制操作起來不透明,即使規范了,卻不一定能上市!
如此,看來想成為職業經理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再返回到上述兩個因素,假設即便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清楚也要進行規范化,這就需要所有者拋開所有眼前利益及看得清的利益,實際上也是所有者自己也職業化了,比較成功的案例就是王石、任正非、李寧,這實際上也是最好的路徑,老板自己職業化,經理人自然也職業化了,約束了老板,職責的邊界自然清晰。
總結起來,經理人職業化,要么社會推動,要么老板推動并自身做到職業經理人化,職業經理人是頂層設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