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質量成本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專家費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的,后來經過J.M.朱蘭博士的進一步完善,在西方有很大影響。這一理論將質量預防費用、鑒別費用(總稱為預防成本)與產品不合要求造成的企業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總稱為損失成本)一起考慮。認為隨著質量的提高,預防成本會逐步增大,而損失成本則正好相反。所以總的質量成本有一個最佳點(大約相當于3σ的水平),這時企業收益最大。
六西格瑪(6σ)管理認為傳統質量成本理論是有缺陷的。第一,傳統質量成本理論不能全面反映質量管理的績效,它忽略了質量收入(包括優質量優價收入、成本降低收入、減廢增產收入、優質商譽收入、優質廣銷收入、工作質量提高和其他質量收入),還忽視了社會的質量收入。不講質量收入而僅講質量成本是不全面的。第二,傳統認為的質量成本只看到了劣質量成本冰山的一角。在3σ水平的情況下,冰山上浮出水面的可見部分大約只占銷售額的4% ~ 5%。而冰山下的部分則要占到15% ~ 25%。
也就是說,不良質量成本損失COPQ(Cost of Poor Quality)造成的成本損失是十分驚人的,遺憾的是這部分(冰山下的)成本往往不為人們所知。據估計,對于3 ~ 4西格瑪水平的企業來說,COPQ可占到銷售額的15% ~ 25%,而六西格瑪企業的COPQ僅占銷售額的1.5%左右。GE公司認為,該公司從3 ~ 4西格瑪水平提高到六西格瑪水平,其減少的COPQ可達80 ~ 120億美元/年。
總之,六西格瑪(6σ)管理法認為隨著質量的不斷提高,質量損失隨之減少;另一方面,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產品產量和銷量不斷增長,企業生產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會降低,從而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盡管提高質量會增加預防費用和鑒定費用,但質量收入的增長超過了質量成本的增長。因此,隨著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質量成本占銷售額的比重不斷降低。
2、 六西格瑪(6σ)管理的過程:DMAIC 與DMADV
⑴ 六西格瑪(6σ)改進過程:DMAIC
它是在PDCA循環法基礎上發展上而來的。包括界定、測量、分析、改進、控制。
界定:陳述問題,確定改進目標,規劃項目資源,制定進度計劃。
測量:量化顧客CTQ,收集數據,了解現有質量水平。
分析:分析數據,找到影響質量的少數幾個關鍵因素。
改進:針對關鍵因素確立最佳改進方案。
控制:采取措施以維持改進的結果。
六西格瑪(6σ)設計的過程方法:DMADV
DMADV即“定義、測量、分析、設計、驗證”的過程。“六西格瑪設計”是一個廣義概念,它適用于引入新產品和新服務等范圍,以應付DAMIC模型的內在局限。一般說來,當西格瑪質量水平達到五西格瑪時,再用DMAIC法就很難突破,這時可以考慮用DMADV法。即當創立一個新的程序時,可以用DMADV法。
在所有六西格瑪項目中,DMAIC法占了約85%。
3、 過程的輸入與輸出
對于一個組織(或流程)模型,最左端是組織(或流程)的輸入(用X代表);中間是組織或流程本身(以流程圖或流程表來表示);最后,在最右端是輸出,如關鍵顧客,最終產品和利潤(用Y代表)。則Y=f(X),這是描述輸入的變量和流程(X)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結果(Y)的數學方法。其中,X可以表示達到戰略目標的必要手段、業務工作的質量、對顧客滿意度的關鍵影響,以及流程變量如人員、周期、技術、流程輸入質量(如客戶或供應商)等因子。Y可以表示戰略目標、顧客需求、利潤、顧客滿意度、業務的總體效率等目標。 在六西格瑪(6σ)管理中,不僅要測量X和Y,更重要的是把X(原因)和Y(結果)聯系起來,即要了解是哪些因素影響著你所想要的輸出的。當然,還要把Y同顧客的真正需求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