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關注工業機器人,因為大家都在喊,工業4.0時代來了。
因為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有些人開始擔心人類的未來,說未來的世界有可能是機器統治的世界,人將淪為機器人的奴隸,所謂的智能危機。
哈哈,閑得沒事,還擔心彗星會撞地球,結果,彗星沒撞成,預言家倒是先撞死了。智能危機也是如此。倒是《猩球世界》更有可能些。
有人問我為什么嗎?我自己回答:因為,人是生命體,是具有萬能的創造力的生命體;而機器,即使發展到具有思維能力的,也不是核酸生命體,至多也就是程序的執行者,而不是程序的編程者。
不記得哪一位企業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可以拿走我的一切,只要把團隊留給我,我會做在沙漠中重建一個綠洲。
人,只有人,才是企業的真正地財富。
基于產品的企業經營,會把打造產品放在第一位,產品過氣了,企業就倒了,柯達是也。
基于業務模式的企業經營,會絞盡腦汁構想所謂的商業模式,而商業模式根本就是水中月,鏡中花,隨時都在發生著變化,從來沒有一個應萬變的模式,德隆系因此倒了。
基于客戶需求的企業經營,天天喊著客戶是上帝,客戶永遠是對的的企業,身心疲憊,痛不欲生,本是一件修德積福的事業,卻因為N多個客戶無厘頭的要求,變得疲于奔命,海爾現在就陷入了這個泥沼。
基于客戶價值的企業經營,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根本。而能夠了解和提升客戶價值的,只能是那些有價值的人才。所以,我認為,一個企業的最值錢的永遠不是技術、產品和模式,而是能夠創造這些價值的人才,有價值的人才。
PE(私募基金)是社會上最活泛的資本虛體,他們投資一個企業的標準之最重要的是,是否有一個值得投資的人才團隊。
衡量一家企業的標準,不是你的資產增值了多少,一定是要衡量你的人才增值了多少,增量了多少,這才是真正具有想象空間的。你同意嗎?
中國企業從人口紅利的資源主義,走進技術為先的能力主義時代,腳踏進來了,腦袋還在門外。嘴里喊著以人為本,滿眼的指標還是業績、利潤和成本,舍本逐末的作法在中國大地上比比皆是。這倒是符合現今社會的竭澤而漁的做法,不過,真的是很危險的事情。
前幾天和一個老總在飛機上閑聊,當得知我是企業顧問的時候,他的感嘆是:現在最難的是沒人,而不是沒有產品和市場。在他嘴里的所謂的人指的是能干的、有責任心的、有想法的。我心想:不是你一家這樣啊,幸福的企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企業都是一樣的痛苦。
萬通集團的老板馮侖說過一句話:做好事業,順帶賺錢。我很認可這個理。
在11月份的一次私董會上,和幾位老總探討企業的發展,碰撞出一個火花:凡事你要清楚你要的是什么?你要錢,什么賺錢就可以干什么,不存在跨界和跨行;你要事業,就不要什么都做,因為你不都擅長,隔行如隔山。與大家分享。
企業的經營環境在更新,客戶需求在更新,產品在更新,服務模式在更新,但是在我們的很多管理干部心里,人員能力的更新是被忽視的。實際上,只有人的更新,才會有其他的更新。員工的知識更新、態度理念和認知的更新、工作方法技能的更新,也就是人才的成長,才是管理者最應該關注的。有些管理者總是把觀念的更新放在嘴上,反復地強調,大會講小會講,寄希望于通過更新員工的理念產生自動更新力,這種理想主義的做法在國有企業大行其道,其結果是員工心態疲沓,形式主義盛行,嘴上喊得兇,墻上寫得明,心里不認同,行為不變動……有沒有嘗試多多的通過工具的提供應用,方法的明確規范和知識的豐富普及提升來更新員工的能力?
建立一個人才提升的機制,配套一個人才發展的系統,改變人才認知的模式,設計一個人才成長通道,建設一個人才價值呈現的平臺,這些,才是管理者們和企業經營者經常要考慮的事情。
什么是人才?每個時代每個企業的定義都不同。
戰爭期間,能夠沖鋒陷陣的,帶兵打勝仗的,就是人才;建國初期,能夠與民同甘共苦,穩定局面的就是人才。改革開放,能夠優先致富的,就是人才;膽大敢干,敢于突破創新,敢于承擔的就是人才;有腦子,有路子能掙到票子的就是人才。在業績導向的企業,業績第一的就是人才,業務能力強的就是人才。在市場導向的企業,客戶維護度高的就是人才,開發市場能力強的就是人才。在規范化管理的企業的,職業化程度高的,就是人才,專業度高的就是人才……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企業經營理念,對人才的定義完全不同。飛力達的人才是一個怎樣的定義?
不同層級的員工,人才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這也是企業管理者需要注意的。按照智慧的特征,我把企業員工分成4層:
普通操作層面的員工,人才的標準就是盡職盡責,嚴格按照要求的規章和流程行事,不逾矩,不遷就。不求想得對,但求做到位。如果流程和標準有問題,這是管理者在毀滅人才。
經驗層面的員工是企業的業務人才,但是,麻煩的是經驗這個東西是個雙刃劍,他成就了員工的過去,但也會阻礙成長和未來。人才的標準是學習力強、正向、積極和創新。
結構模式層面的員工是企業的財富,也是企業的敵人,他們的創造力最強,破壞力也是最大。他們處在理性思考和感性思維的融通層面。他們善于從工作中總結提升經驗,并升華成做事的模式和共性的方式方法。人才的標準是認可企業文化,保持和決策層的高度統一。
理論層的員工是企業的必須。來自于前人積累的和自己心得的經驗知識,來自于他山之石的標桿做法,通過這一層次的人才變現成企業的生產力。最可惡的是,可能會好高騖遠,紙上談兵,重戰略輕戰術,攤子鋪開一大片,一樣事情也不會干。人才的標準是項目操作能力,把前瞻性、理論性和企業的實踐有機結合的,實效的提升企業的績效。
那些不符合現在企業生存和發展要求的員工,企業怎樣對待他們?
1、 確定明確的目標。你要什么?什么樣的標準?什么是你堅決反對的,什么是你堅決支持的?要讓所有的員工了解你的目標,人才經營的目標,人才使用的目標,人才發展的目標。
2、 強制的使用目標要求你的員工。不符合標準的,給與機會更新;不是自主更新,是強制更新,就像司機違規要參加學習班一樣,就像GE的企業大學一樣,通過強制的學習和訓練,讓跟不上發展的員工發生改變。
3、 千萬不要讓錯誤的績效考核毀了你的人才系統。績效管理的指標設定,一定是符合人才發展的原則,錯誤的指標權重,會讓你的員工無所是從。
4、 慈不帶兵,義不理財。有舍有得,不舍不得。總是要純凈掉你的系統,才好實施你的要求。
人才的選育用留,“選”是標準,是用的實際體現,“選”“用”結合,是關鍵。在選無可選之時,“育”是關鍵。從進入企業到離開企業,員工得到了什么?企業得到了什么?這個企業一定要算清楚。人本管理的實質就是要兼顧到個體的利益。崗前培訓,崗位輔導,經驗分享,自主學習,這個成長的過程是要企業幫助員工設計的。如果管理者只是使用員工的才能,江郎才盡之時,就是員工離職之日。
我接觸過很多跳槽的員工,他們對于原有企業的評價有驚人的一致性:沒有發展空間,感覺總在支出,有能力儲備被透支的恐慌感,有待時間長了會荒蕪感。
以此文引起所有管理者的思考。用老話說,我把孩子交給你了,你就把他當做自己的孩子管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