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該有一種長遠發展觀,凡事立足長遠。如果企業為了短期目標而不顧客戶、供應商利益及忽視社會責任,一味強調自身利益, 為了自身利益犧牲對方利益,一旦惡名傳出去,形成一種惡劣的社會影響,則不再有客戶愿意下訂單、不再有供應商敢向企業供貨。這樣,最終受到最大傷害的還是企業自己。
無獨有偶,縱觀日本經濟發展史,我們也可以看出同樣的發展軌跡——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后迅速發展工商業,到20世紀初開始向海外銷售產品,但絕大部分產品粗制濫造,或質量低劣、或仿冒歐美名牌產品,使得全世界各地一看到“日本造”產品馬上就聯想到假冒偽劣。二戰之后,日本企業閉門思過,認真反思公司過去的行為,認為假冒偽劣產品不再是興國之道,只有良好的誠信才是企業真正的發展之道。于是,日本企業開始在產品質量及商業誠信上狠下功夫,終于創造出日本戰后的經濟奇跡。
從清朝初年開始,山西商人就壟斷了中國北方的商品貿易和整個民間金融系統,甚至插足亞洲其他國家金融事務。當時的清政府既無財政部也無銀行,對整個國家的金融控制幾乎失效, 而山西商人則起到了實際上控制北中國整個金融體制的作用。
企業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晉商經營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誠信。
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晉商在北京的各家商號被洗劫一空,賬本都付之一炬。這時,商號完全可以待查清帳目之后再兌現銀票,但是北京山西各商號的老板決定不再查清帳目,而是直接按照客戶存折上的銀票數額兌現現金。40%在京的山西商號因此而關門倒閉。
1930年中原大戰,閻錫山發行了晉鈔,閻錫山失敗之后,晉鈔貶值為25元兌現一塊新幣,當時太原最大的商號“大德通”完全可以按照1 :25的比例兌取存款,但是“大德通”沒有這樣做,而是仍然按照戰前的兌換比例和晉鈔的原有價值兌換給客戶。結果,“大德通”商號損失慘重,隨后不久關門倒閉。
從這二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山西商人的經營原則中有一種超出利潤本身的價值理念。在這一價值理念中,信義和基本倫理才是終極目的,而利潤本身是第二位的。當時,所有山西商人的商號店鋪里都供奉著關公像,用“義”和“誠”來團結同仁、取信客戶。晉商中人流行著兩條最著名的諺語:
“信貸無訣竅、誠信第一條。”
“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