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是一所永遠沒有圍墻的大學”,自學校畢業之后我進入了企業,先后在臺資、日資及知名百強企業中,從基層一線員工到職業經理人和公司高管,再到咨詢顧問、職業培訓師,一直到現在的公司合伙人、總經理。期間一路走來的經歷,不管是曾經的企業任職,還是現在的公司經營,我深深的體會到利潤對于一個公司的重要性。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企業家不賺錢就等于犯罪!是的,有了利潤一切才會得到保障,包括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員工福利等等。從所周知,利潤=產品售價-成本,在市場化的今天尤其是以需供模式為樞紐的大環境下,對于多數企業以及OEM公司來說,價格已經趨于市場透明化的運作,而此時企業利潤的多少就直接是綜合成本的高低來決定,而主導綜合成本高低的一個基礎因素就是過程浪費,我愿意更多的將這些有形或無形的過程浪費定義為企業的“地下工廠”。
后來在我應邀到部分企業進行咨詢與輔導過程中發現,好多老總及經理經常問我的一件事情就是能否用什么有效的方法將浪費的缺口堵住。也有部分企業老總跟我說:張老師,我們企業標準比較建全,制度也是比較完善,技術能力也不算太落后在同行中來說。但就是利潤總是排不到行業前三。諸如此類的事情也同樣使好多職業經理人感到困惑,每月底當拿到部門損益表的時候總是在不斷的搖頭與無奈。更為甚者,有一次在青島一個公司的項目啟動大會結束后,公司總經理正要與我外出午餐時就在辦公室門口碰到了公司的營銷經理與產品經理在談話:營銷經理說:“別人的產品都降價了,我們怎么辦?我們也跟著降吧!”產品經理則說:“如果降價,我們虧本了!”就在這時,我們剛好從身邊經過,總經理一聽就嚴厲地對產品經理說:“你們怎么搞的?同樣的產品別人能降價,我們就不能?趕快想辦法降低成本!”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降低成本的迫切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類似這樣令我們十分頭痛的問題,問題是這時候才想起降低成本,是不是太晚了?難道我們一定要做這種“臨渴掘井”的游戲?其實,削減成本是一個企業面臨的永恒主題,企業應該在危機到來之前就及早地考慮這些問題,以便能以別人所不具備的競爭優勢贏得有利地位,不能等到危機到來時才臨時抱佛腳!然而,中國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很少接受削減成本方面的課程設置;而在工作崗位的培訓中,人力資源部門也很少設置這樣的課程。在各種學術研討會中,也很少有將削減成本作為會議的重要主題,好象削減成本根本就不是企業的重要工作。因此,很多企業的領導及管理人員也常常將削減成本這項企業最基礎的工作忽略掉。
現代企業的競爭有人說是人才的競爭,有人說是技術的競爭,有人說是企業治理水平的競爭,所有的競爭最終歸納為企業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但誰都知道,生產同樣技術性能的產品,誰的產品成本最低,其獲利能力就最大,競爭能力就最強。所以,實際上是企業生產成本的競爭。自從中國加入WTO 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角色已經慢慢地由“世界的工廠”向“世界的市場”在轉變。中國的制造業,如何迎戰這些外來的競爭者并勝出呢?競爭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價格競爭:同樣的品質,價格更低者勝!所以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說:提高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建設超低生產成本的生產體系就變得刻不容緩了。在企業發展戰略中,成本控制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類產品的性能、質量相差無幾,決定產品在市場競爭的主要因素則是價格,而決定產品價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則是成本,因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價格。每個企業都期望降低工廠成本來滿足客戶需求,以適應當今激烈競爭的微利時代。
但是我們會經常在許多企業看到諸如生產現場經常在倉庫補料;員工在現場隨意走動;客戶退貨全數返工;設備潤滑失效故障等異常現象發生。究其問題的根本并不是缺少標準,技術脫節,而是缺乏管理工具,沒有辦法從細節上徹底杜絕浪費,縱容“地下工廠”的的存在。
砍掉浪費,縮減總動員,以精細化的思維進行成本控制是企業刻不容緩的責任。
為此,鑒于從事職業培訓與咨詢顧問的緣由,以及企業任職與公司經營的經歷,我更多的想從基礎與細節上為企業提供一種工具支持與經驗的分享,希望用我的分享為企業經理人帶來一些管理支持,由此我想到了用手中的筆來詮釋自己的一點管理經驗,希望能與更多的企業精英一起分享。也鑒于長期在外培訓與輔導,本書從寫作到終稿竟長達半年時間之久,其大部分稿件都是在機場與飛機上完成的。在職業履歷生涯中,我一直秉承“幫企業成長,助祖國富強,為企業培育實戰性管理人才”的尊旨,愿用淺顯的知識幫助更多的職業經理人踏上夢想的征程,幫助更多的企業實現增值,帶動經濟增長。欣慰的是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四方華文羅宇老師、陳總峰老師的鼎力協助,以及廣東經濟出版社王成剛老師的慧眼識珠與推薦,本書才得以順利出版,再此也對幾位老師深表感謝!同時也感謝全國讀者朋友們的拜讀與支持。也歡迎有緣拜讀此書的朋友提出寶貴意見,也期待朋友們的多多交流與分享。
張小強
2009年11月8日晚10:00于上海至深圳南航CZ3588飛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