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于(深圳-武漢)
航班上 執筆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自改革開放之后實行市場開放政策,再加上外資企業的進入,我國的制造業蓬勃發展起來。由于改革開放前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市場上商品稀缺,無論什么商品在市場上都供不應求。在供應市場上,企業為了賺取利潤,無論是山寨還是模仿,都在大量生產商品;在需求市場上,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不高,只要便宜就行。這就導致了企業在產品生產上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他們的消費行為也在逐步改變。以前對商品的質量要求不高,現在開始注重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然而,我國的很多企業由于慣性使然,在生產上仍然沒有轉變,想繼續以產品數量來占領市場。但是,消費者對質量不高的產品已經不再買賬,這給企業的產品造成了庫存。很多企業為了生存下去,采取了降價銷售的策略,這不但沒有給企業帶來好處,反而引起了價格戰,使企業的經營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當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積壓的時候。國人則去日本淘家電,去德國買廚具,在世界各地瘋狂掃貨已經成為中國游客的一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類似“日本制造”和“德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好。而中國是世界上的制造業大國,擁有龐大的產品生產量,但是由于質量不高,不僅在國際上,就是在國內也給人以廉價、低附加值的印象。因此,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迫切需要發揚匠心制造精神,讓產品生產從量變到質變。
如今,在世界范圍內,我國電線電纜的生產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電線電纜生產國。然而,我國電線電纜生產量雖大,但是存在企業數量多,競爭激烈,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從電線電纜行業產品品種滿足率和國內市場占有率上來看,我國均超過90%。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電線電纜行業走的仍然是粗放式發展的道路,“大而不強”的問題很顯著,尤其是在品牌管理和新技術研發、應用等領域,差距還很大。
據統計,截至2014年5月,我國的電線電纜生產企業約有5000家,而在行業中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775家。就是規模最大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也不過是1%至2%。同時,由于行業科研投入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的電線電纜行業90%以上的產能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電線電纜的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雖然如此,航空航天等高端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兆波說:“目前國內有上千家電纜生產企業,但卻沒有能夠生產核心材料的廠家,這就導致只能通過進口,極大地限制了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技術進步。”
目前,國內的電線電纜生產企業已經認識核心材料在行業中的重要性,為此已有企業開始積極行動起來,開啟布局轉型。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時,也在引進尖端的科研技術,目的是為提高生產工藝和加工制造水平,使電線電纜生產由是“量”向“質”轉變。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電線電纜的產量雖然世界第一,但是主要是生產的低端產品,像航空航天上應用的高端產品仍需進口。由于生產的企業眾多,現在已經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面對這種情況,電線電纜生產企業只有加大科研投入,生產出科技含量高、質量高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同時,由于我國人工成本、資源成本的上升,過去只重產量而不重質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的發展。產能的過剩造成大量庫存,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也污染了環境。企業如果只一味的追求數量,不重視質量,生產出數量龐大而質量不高的產品,即是對資源的浪費,而且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沒有絲毫幫助。
現在的海淘、代購業很繁榮,也從這一側面說明了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雖然有些產品是在中國生產的,但是國人仍認為核心技術和質量標準是外國的。當前中國制造業出現的危機,自主研發技術的短缺是一大原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不管生產再多的產品,制造業仍然是空中樓閣。
對制造業來說,智造是基石,品質是根本。智造才能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擁有核心技術;品質高才能具有核心競爭力。對于中國的制造業,財經作家吳曉波說過:“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陷入困境的制造業者,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業里,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意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最后一公里。”所以,我國的制造業要在匠心智造的引導下,由數量經濟,轉變到質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