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口碑才是真正持久的傳播力量
任何事業都需要傳播,任何業務都需要首先讓人知道,據簡單統計,中國職業講師群體估計近20000人(不包括院校老師),比5年前估計翻了6-8倍,有些人覺得老師這個職業受人尊重,收入也不錯,不約而同的跨入這個門檻,這是好事,不過,有的人為了早成名,熱衷包裝,出書,出光盤、到處去試講,上論壇、去演講、上電視,于是培訓行業一下子催生很多“大師”,確實有人很有實力,確實也有人在渾水摸魚。上次就有朋友議論,說某人在3年前還只是自己手下的一個業務員,但最近一下子成了大師了,宣傳的很猛,正在全國巡回演講呢,我聽了失語。
前一陣在重慶授課,舉辦單位與我交流,一位來自臺灣的心理學,NLP大師,課堂授課,一節課下來,學員居然聽不懂,在與老師討論過程中,老師云,學員悟性不夠,一天課程結束后,情況沒有明顯改變,終于客戶不得不決定,次日的課程停止下來。
一個課程,不管是老師講得不到位,還是學員悟性不夠,均說明雙方的“匹配”出了問題,或是內容不符,或是方法不當,或是學員習慣不好,這些東西要恰當應對,確實需要很好的功力,特別是專業度、敬業精神,缺一不可!
就我所知,剛才提到的老師是在大陸經營多年的人士,按常理來看,本不應出現如此情形,從舉辦單位的語氣來看,對方的認定是,該老師是否有“南郭先生”之嫌?。
我們都知道,從2008年開始,培訓市場開始逐漸懂得“冷靜”,09年更是如此,能夠在寒冬里拿出資源舉辦培訓,一波接一波,本身難能可貴,當然首重效果,企業變得更加理性,我們可以斷言,靠“忽悠”大行其道的歷史很快就會一去不復返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征戰市場多年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尚且遭遇嚴峻的挑戰,可想而知,教學是多么嚴謹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缺乏足夠的功力、資歷與應變能力是難于長久在培訓市場行走的,難怪有企業感慨說,一個培訓師“流行”于世的時間一般都只有兩年,張懷老師認為,兩年時間,基本上是一個老師到底是什么水平這個問題可以被市場認定的時間,如果兩年以后就下去了,即使你的名聲很大,成了“大師”,市場可能可以容忍的空間也不大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會定期收到某些“大師”或其助理不斷發來的“個人介紹及課程大綱”,密度之高,甚至不到2個月發一次的都有,這不得不令我們懷疑,這個大師的市場知名度很高,市場認可度到底怎么樣呢?我個人以為,一個具正優秀具有良好口碑的老師是不應該存在市場認可度的問題的,如果這個老師名氣越大,就應該反思市場認可度是否出了問題,而不是繼續靠不斷發送郵件及夸口的宣傳來負向強化可能不佳的市場認可度。
就張懷老師個人而言,跨入培訓領域已經有10年,培訓行業的事,也見識了一些,張懷老師個人一直堅持走的道路是,立足企業內訓,直接為企業服務,并不寄望于一早出名,但求扎扎實實為企業服務,多年以來,一直沒有出書,也沒有發行光碟,也沒有寄望靠他們為我掙來多少知名度,個人授課的片段,也很少,那是機構朋友“逼”著要給學員看看,了解老師授課風格用的。
相對知名度而言,張懷老師更重視市場認可度,也就是重視口碑,我相信口碑的力量,盡管它見效可能會很“緩慢”,也可能影響范圍有效,但如果你真的有實力,它一定可以持久!事實也是如此,近年以來,個人認可度在不斷提升之中,我從來沒有擔心過“明天是否會被繼續認可”,因為我知道該怎么做,那就是認真對待每個課題,每個企業,每批學員,高度響應客戶需求,只做少數課題,也只聚焦少數行業,以真大熱誠,最大努力去做好每個課程,體現自己的專業度,同時保證令到學員有實實在在的感悟和收獲!每走一步,就是自己的口碑,也就是自己最好的宣傳!
其實,我并不反對包裝,合理包裝一下未嘗不可,只是覺得包裝之后,不要過分依賴包裝,把培訓做實,這樣就是行業之福,企業之福,學員之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