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公司使用一種鑄鐵管,由一家本地的供應商供貨,這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鑄鐵管,只是長度和內徑外徑都是非標,數量又不大,大型鑄管廠不愿意接單,經過公司的流程,和跨部門團隊的選擇和現場考核、試樣,最終這家本地供應商獲得的訂單,一直以來,供貨的質量和交付都沒有問題,雙方的合作也比較愉快。
合同的規定是,生鐵由金明公司與一家大鋼鐵廠直接采購,價格也由金明公司和鋼鐵廠訂,鑄管廠向鋼鐵廠下單,鑄管廠不承擔生鐵的價格波動收益和損失風險,只收取加工費。除了一些質量指標如沙眼,裂縫的測量,作為來料檢驗還要測量鑄鐵管的長度和內徑外徑。再計算體積,得出重量,根據每根鑄鐵管的體積乘以生鐵的比重(7.85噸/立方米)做出單據交給財務,照此數據付款。
偶有一次,工藝部進行產品分析,對鑄鐵管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發現鑄鐵管的重量比理論值低一些,究其原因,是鑄鐵管中間的壁厚要比兩邊薄一些。顯然,供應商在利用金明公司的計算方法偷工減料,獲取額外利潤。
于是,金明公司給供應商下了整改通知書,供應商的解釋是鑄造工藝中模具制造的過程的問題造成的壁厚差別,但即使如此,誤差范圍還是控制在合格公差以內的,只是兩邊的是大于標稱值,而中間的小于標稱值,但承諾一定改進工藝,提高質量。
而金明公司也改變了計量方式,按重量付款,對每一批的鑄鐵管過磅稱重,做出單據,交給財務作為付款依據。
一段時間過去了,精細的檢驗員發現,每根鑄鐵管的長度和外徑幾乎都緊貼在正公差,而內徑則差不多要成為負公差上了。顯然,供應商還是在利用金明公司的計量方式,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一次,供應商是想利用提高單位產品的產量,增加加工費,雖然只是蠅頭小利,但架不住日積月累,滴水成川。
從合同上追究,供應商并沒有違約,對產品也沒有造成質量問題,交付也非常按時,只是金明公司的檢驗員,還有采購,質量、工藝人員,還有財務都覺得不舒服。他們坐在一起,正在想辦法,用什么手段能制止,至少是減少供應商的這種不太光明磊落的勾當。也有人提出,要將這家供應商剔除出去,更換新的供應商。許多人支持這樣的觀點,并進一步地提出,再找新的供應商時,必須加一條,不實在的供應商不要。
更有人說,我們要舉一反三,審核所有的產品,檢查是否還有哪家供應商用這種方法欺騙我們,獲取不義之財。一旦發現,嚴加打擊,絕不姑息縱容,大家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
討論: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