軋鋼廠的生產線是一天24小時每周7天連續生產,從不間斷,軋機的停車只有兩種可能:發生故障或是到期的設備保養,軋機是軋鋼廠的生命線,每停產一分鐘都是巨大損失。在維修保養中,加熱爐是最后一個進入保養流程的,只有爐溫度從1100度下降到人能忍受的常溫,才可進入施工;又是第一個投產的設備,加熱爐要烘干后,在上升到1100度的均衡溫度才可開始生產。但軋鋼廠給維修保養留出的時間是有限的,可謂爭分奪秒,而加熱爐又是一個瓶頸,這才外包給專業的冶金爐維修保養服務商。在這個市場上有許多有能力的供應商,競爭非常激烈,供應商拿到每一個合同都經過了近乎于殘酷的浴血奮戰,拿到的價格極低了。軋鋼廠的采購人員要對每一項成本進行審核,供應商不但要報上每一個維修項目的材料和人工,還有在施工中實際測量核算每天的用料和工時。供應商基本得到是一些工時費。
在操作工人沒有進入冷卻的爐子內部之前,對爐子的狀態并不了解,除了常規的保養更換,不知道哪些部件有問題,需要維修更換,維修的工作量有多大,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判斷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供應商的經驗和技術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采購部與供應商簽訂的是材料+工時的合同,如果進入爐子后發現工作太大,就有可能延誤交期,必須加班作業,但質量可能會受到影響,例如要更換的耐火磚清除后,為了保證質量,必須有足夠時間晾干才能重砌,但時間來不及時,質量部必須項做出判斷什么時候動工。還有加熱爐的耐火磚拆除并補砌的面積,更換少了,會留下故障隱患,換多了,顯然材料和人工成本大幅度攀升,砌磚的質量也是關鍵控制點之一,最終檢驗中發現砌磚不平整,會影響爐溫均勻性,但判定不合格,重砌返工則會耽誤交付。項目中,煩惱最大問題時如何平衡質量和交期、成本。相比于價格,拖延帶來的損失更可觀。
還有一個問題時如何考核供應商的績效,加熱爐的維修保養,如果打開爐子后,發現的問題多,這工作量大,維修的時間也長;問題的難度大,解決起來也困難,耗時也多。有些操作工的活干的漂亮,有些人粗糙,對開爐后的質量會有很大影響,但無法用精度來測量和比對。幾乎找不到一套能用的量化的、系統化的指標體系進行衡量。
有人提出采購應該與供應商簽固定合同,無論材料工時多少,定一個總價,供應商必須按期交付,不能按期點火加溫,按小時罰款,將所有的控制點都交給供應商,質量部負責最終檢驗驗收。但這樣的合同供應商的開價必然會上揚,而且供應商在質量控制上顯然不如內部控制的嚴格,在是否能放行的尺度上會松快的多,而且有些質量是由過程決定的,最終檢驗無法測量,例如上面說的烘干時間。還有一些只能在使用中體現,例如,加熱爐的維修水平最終決定了爐內溫度場的均勻性,溫度場的均勻性又決定了軋出鋼板的質量。但鋼板的質量又不是受到溫度場的均勻性這一唯一因素的影響。即使在運行中鋼板的質量有問題,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因素。
在供應商選擇上,也存在不同的意見,顯然,因為這個市場的競爭激烈,每次維修保養都進行招標可以得到嚴格非常好的價格,但使用長期合作供應商也有優勢,對現場特別是加熱爐的內部熟悉,對過去的維修歷史清楚,也有足夠時間準備,對可能發生的問題也有估計。但長期供應商的價格不好控制。看起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真不少。
討論: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