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富
員工是老板花錢請來的,每天,每個小時,都有在付錢。按說,員工要有對應的工作執行量,以及更高的工作效益產出??墒?,在實際的人事管理中,員工工作飽和度的問題較為突出,要么是眼瞅著員工太閑,整日無所事事,要么是每天貌似很忙,但實際產出有限,工作中的發揮空間還很大,很多事情也沒做到位,整體上感覺是員工出工不出力。
員工貌似很忙,實際工作成果有限,這背后常見的原因有這些:
1. 在忙誰的事?是忙公司的事?還是忙員工自己的事?例如私事,自己在其他公司的兼職,或是利用公司的客戶資源,自己還做點小生意,做做微商,賣點保險,搞點直銷什么的。
2. 在演戲。當著老板的面,就是各種忙,走路帶風一陣小跑,打鍵盤打的全辦公室都聽見,這個純屬于工作態度問題,就是偷懶,故意磨洋工
3. 忙于補救型工作。因為工作不認真,導致單子開錯了,貨發錯了,事搞錯了,單據搞丟了,要辦的事過期了,于是,又額外花費二三倍的時間精力再來補救。貌似都是為了公司為了工作在忙,其實是在給自己擦屁股。
4. 沒有明確的崗位說明書。具體每個崗位,對應哪些工作,沒有一次性說明清楚,導致有些工作,大家都處于推諉狀態,不認為是自己該負責的。
5. 沒有工作規劃。無論是月規劃、周規劃,乃至每天的規劃,都沒有。凡事都是到時候再說,前期沒有規劃,就沒有預知,沒有準備,沒有協調,想起來才辦,結果就是各種沖突,各種時機不成熟,各種銜接不上。
6. 工作時間沒有透明化,只是在員工自己的腦子里,不肯公布出來。其實這個也簡單,若是有OA系統的話,可設置每個人的每日工作時間安排,或是更簡單的,每個員工一張年度時間表,直接標注工作時間安排。
7. 員工每天具體做了什么事情,有沒有工作日志。若是有系統可以自動生成最好,或是簡單由員工自己匯總一下每天的工作流水賬
8. 若是較大的工作項目,可設置專項進度表,設定每日的計劃進度,并標注每日的實際進度情況。這類進度表張貼上墻,每日可見,且所有人都能看到,也是一個監督提醒,不然很容易出現虎頭蛇尾,或是半途而廢的情況。
9. 對工作指令缺乏全程記錄。無論是老板給員工下達的工作指令,還是同事之間的事務交代,只是用腦子記,沒有記錄機制,也沒有反饋機制,經常出現搞忘了或是搞錯了的情況。這事其實也簡單,要么在辦公室設置交代事務總表,有工作交代就同步做公開標注。要么就是每個員工都有個工作指令的記錄本,無論是接收和發出工作指令,雙方都做對應的記錄。當然了,若是有OA系統,直接發布一條工作指令信息,自動推送給下一級是最簡單了。
10. 內部銜接不到位。例如開單慢,內部審批流程長且慢,信息反饋慢,內務收納不到位,導致員工每天都要耗費額外的時間來找東西,各銜接部門及崗位反應遲鈍,甚至是有意拖延干擾。
11. 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沒有處理。一直在拖延,導致對當前工作的干擾及阻滯。
12. 基礎類工作不到位。例如做業務的沒有完整的客戶檔案,導致對客戶情況不了解。各類工作沒有明確執行標準,導致每個員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習慣來執行,這些都會導致員工忙亂且低效。
13. 員工的個人工作習慣不好。拜訪客戶不預約,會面溝通不做表情管理,材料準備不到位,信息接收不確認,選擇不做書面記錄非要用腦子記,重要溝通不做備忘錄。
14. 最后一個,就是員工的個人能力問題了。公司對每個崗位沒有設置能力模型,也沒有定期量化評估每個員工的實際能力情況,自然也就不會做一些個人能力強化提升類的工作。導致員工長期處于低能狀態,也就是實際工作能力與崗位所應該具備的工作能力存在差距。很多工作搞不定,人家去一次,他得去三次,人家單次十分鐘搞定客戶,他得要三十分鐘。
說了這么多,根本原因就一句話,員工的狀態沒有充分的透明化,包括個人能力、執行習慣、工作范疇、工作規劃、進度情況、時間安排等等。不透明,模糊的,老板只能看到員工的表面行為,在演戲或是在閑著,看不到實質問題,自然也就遲遲沒有對應的解決方案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