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聯網是全球化的產物,同時又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
(二)信息的全球傳播,使互聯網的多種政治功能日益顯現。
偉大的戰略,基于現實,更富于想像。美國,都是以政府為主導,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重大科技創新規劃的國家行為。奧巴馬的“智慧地球”極富前瞻性和想像力
?對信息資源擁有絕對控制權的美國,能讓一個國家在網上瞬間“消失”。
?支撐互聯網運轉的根服務器共有13個,一個主服務器設在美國,9個副根服務器設在美國。美國如果對他國搞網絡制裁,只需把根服務器與二級域名服務器的鏈接斷開,他國網站就處于癱瘓,成為“信息孤島”。
新媒體凸顯強大的組織動員能量
推特(twwiter)臉譜(facebook)成為影響政局的工具變量
技術的公眾賦權:草根擁有話語權
新媒體技術具有匿名性、多元化、門檻低、平等化、自主性強等特點,技術賦權給公眾創造了自由發言的機會。由政府壟斷媒體及其話語權的傳統逐漸被打破,草根階層正在利用新技術發出自己的聲音、掌握話語權的主動權,而且與生俱來地帶有比較強烈的批判性和對抗性。
(一)互聯網成為新聞獨立源頭和媒體主流
(二)互聯網引領輿論變局
?在傳統大眾傳播條件下,傳播權為少數人壟斷。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不同,它是一種“弱控制”的媒體。互聯網正在成為老百姓的“自媒體”(We
Media)弱化了傳媒為公眾設置議程的效果 。
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針對公共事件的網絡表達情緒和輿論中往往伴隨著“普遍不信任”,由此導致政府正面輿論引導效果大打折扣。當事主體只有爬回原有的道德平臺,才談得上宣傳輿論引導。你身處道德的低洼地帶,或者說道德前提缺失,是無法與各方進行有效對話的。如何爬回原有的道德平臺?你必須是可信的,誠實的,善良的,擔責的,否則眾聲喧嘩之下,你實際上已經被取消了對話的資格。
n打通兩個輿論場的必要性。新媒體環境下,民間輿論場越來多地體現在論壇、微博等網絡平臺之中,而且呈現“微博化生存”的態勢。過去,政府往往掌握或壟斷著對危機事件的定義權或解釋權,而如今,微博上的意見領袖往往掌握更大的話語權,他們對危機事件理性或非理性的表達往往決定著事件輿論的走向。在網絡多元輿論的格局下,各種聲音交織,宣傳輿論引導工作面臨“不同聲音”的考驗,如何爭取意見領袖的共鳴成為宣傳輿論引導的新挑戰。
n微信的輿論預警功能和糾偏功能明顯不如微博;
n通過渠道監控內容的傳統治理模式已經被顛覆;
n微信輿論內容的監控更加困難;
n微信傳播滲透率更高。
網絡時代輿論生態發生變化
第一,網絡輿論熱點成因多元化,并聚焦放大社會問題和矛盾;
第二,互聯網輿論場過于龐大,民意表達功能越來越強;
第三,社會成員整體的信息化素養偏低;
第四,敵對勢力惡意搗亂、破壞,考驗著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
一、進一步增強網上陣地意識
(一)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二)搶占輿論引導主陣地;
(三)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闡釋中國特色)
(一)進一步依法推進信息公開
(二)利用本地(部門)網絡溝通民意;
(三)利用網絡建立反映民情民愿平臺;
(四)利用網絡建立向善的公益性組織
三、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
(一)健全網絡輿情預警機制
(二)完善新聞發布協同機制
(三)建立網民參與機制
如何把握好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對于我們來說,最關鍵的是要有“陣地不能丟”的憂患意識,有“興利除弊”的媒介素養,有“能力升級”的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