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李嘉誠 我們總在說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來彌補,只要稍微有點忽略,孩子的成長變化會很明顯。有些毛病一旦養成,會花費很多精力來
現在人主要受的教育不是來自于經典,而是來自于電視、手機、網絡,這些多數都是負面的內容,把人都教壞了。古人不是這個教法,古人教我們收聽攝視,凡是負面的內容都不看、不聽,避免受到染污。現在電視、手機、網絡
現在的父母教育孩子最嚴重的問題就一個字,諸位朋友,哪一個字?“寵”。有一對夫妻親自去找報社,然后把孩子一些對他們很不孝的行為報出來。為什么他們要報出來?因為他們要讓為人父母的有所警惕。他們夫妻算是晚
自古以來父(母)道以慈為本,師道以嚴為要,父母以慈愛養育子女,師傅以嚴厲教育子女,初看殊途而實質同歸一旨——把孩子培養好。但是父(母)道與師道不能 合一,因為慈與嚴不能同施兼顧,慈則容易寬恕而不能嚴
姚通南:身為父母,我們都是對孩子的教育充滿著借限的希望,然而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孩子心中要的是什么嗎?現今的社會,小小年齡的孩子就要教四書五經、音樂教育、書法、畫畫、舞蹈、美語、計算機等等,試問身為父母
明朝時期的了凡先生,家境并不富有,但卻非常喜歡布施。平時常常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每日有一定的課程。不管公私事務多么匆忙、繁重,也不曾暫時廢止。他曾寫下四篇【戒子文】,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是如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凡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負當擔講,薪當柴講。卓當卓越講。 如負薪 講的是漢武帝時的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家貧,砍柴為生。他砍柴的時候,將書放在樹下讀。擔柴回家時,將書捆在擔子頭上,邊走邊讀
知行合一講“誠”的概念,講君子修身就要“擇善”、“固執”。具體應該怎么做呢?下面分成了層層遞進的五步: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
村子里有兩戶人家,東邊的王家經常吵架,互相敵視,生活得十分痛苦。 西邊的李家,卻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面,生活得快樂無比。 有一天,王家的戶長受不了家庭的戰火,于是前往李家來請教這是什么道理。 老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