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商業銀行已然走向沒落了嗎?為什么股民們一致選擇了拋棄?曾幾何時,國有銀行股又為什么被一致地看好?那是因為幾個最簡單而有力的原因:1、銀行太賺錢了,2012年每天近28億,2013年的前半年每天近30億,而且是靠政策躺著賺。2、銀行是壟斷經營,想競爭嗎?“一行三會”不會放行的。3、銀行有真才實料的資產,負債率不高,高樓大廈狂多,而且都在好市口。4、最后一點也最有說服力:股價競然接近了每股凈資產!天哪,有這么好的股!
而這么好的股票卻正在一路走低,被大眾無情拋棄。
同樣被拋棄的還有“兩桶油”、中遠中集、鋼企船企。。。這些企業都毫無例外地擁有巨量的物質資源、固定資產、貨幣資金,甚至當下的盈利能力。但同樣,被股民,也被市場嫌棄。
另一方面,電商、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公司、新商業模式企業等,卻以及輕資產和成長性被一致看好。一種隱含的趨勢在資本市場中被率先普及了:資源價值從實體轉向了虛擬。
虛擬化的資產是指哪些?數據、方法、品牌、文化。
數據:包括用戶數據和市場數據,用戶數據是用戶與目的消費相關的全部行為記錄,這些記錄必須是真實的,可編譯的。由于人類心理和行為的內在慣性,在特定的市場系統中,已經發生的行動將預示著特定的新行動;掌握數據意味著對客戶未來消費的預知和把握能力。這是經營的基礎,更是企業首要的“資產”。
方法:一切合乎目的地實現從無到有的經驗、技術和能力系統。包括產品的方法、服務的方法、組織和協同的方法等。由于環境和對象處于循環再生系統中,方法有不易之法、間易之法和變易之法。企業最高方法即是使命和戰略,是與人及自然一體之道,即稻盛和夫之謂“作為人何為正確”。組織變革奉常態間易之法,任一組織或團隊,遵循若干自我再生規則,動態應對而成紛繁復雜的組織行動。產品實現則是變易之法,升級換代、創新無界。企業擁有自己的方法,即成一大可貴“資產”。
品牌:品牌代表了企業與目標客戶之間的鏈接關系,代表了企業與市場交換的機會,也是自我實現的機會。這種機會的憑借,首先是性價比;其次是獨特性;再次是引領性。品牌代表了目標客戶消費文化的新特征。一個上升的企業品牌,一定標志著新的消費文明,因而也必然預示著它新的市場地位。所以品牌是無法替代的“資產”。
文化:對外是品牌,對內即為文化。一個企業組織形成特定的文化,意味著內部成員的一致性超越了差異性,而且這種一致化已經在市場中顯現出明顯的優越性。這種文化對外輻射,會形成協同圈,形成一個創業平臺,對目標客戶輻射,則形成一個消費圈,一個品牌行為群。因而企業文化是極重要的“資產”。
無論您屬哪個行業,無論您的企業規范多大,請試用這些標準衡量一下您企業的“資產”:數據、方法、品牌和文化。
遺憾的是,至今仍有很多企業的領導,還是醉心于多大地盤、多大廠房,仍是念念于員工規模、窗口數量。
抱殘守缺者并不少見。以后這些是仍延用實體資產的表現:
追逐上源資源:煤、電、石油、礦石、大宗建材。
沉迷擴大產能:大型設備、流水線、實驗室、倉庫。
投資興建物業:辦公樓、廠房、專用道路、碼頭、計算機設備。
慣性擴招人力:全職化、專業化、年青化。
。。。
并非這些毫無作用,而是它們投入產出的效率,已經遠遠低于市場均衡值。市場效率而今由數據、方法、品牌和文化主導。
以冷兵器對抗熱武器,智者不取。以傳統資產應對新型市場,同樣必敗無疑。
一旦思維轉換,尋常山陌也別有洞天。
你會發現傳統銀行也值得看好:他們有極其豐富的用戶數據,他們有熟練而專業的金融服務技能,他們也被認為有實力且安全可靠。唯一的期待是:他們需要自我變革其產品和服務。今天這種變革確定無疑:互聯網金融。
你會發現能源鋼鐵也值得看好:他們也有最全面的市場數據,他們有積累深厚的專業技術,有廣泛的協同力量和資信背景。同樣的期待是:他們壯士斷腕,全面轉型。今天這種轉型也確定無疑:分布式及低碳化。
你會發現百貨零售也值得看好:他們擁有海量的用戶信息,他們掌握眾多供應商資源,他們還有體驗優良的物理空間。必然的期待是:他們果斷兌變,模式創新。今天這種創新也確定無疑:平臺化、移動化和體驗化。
正如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發明(喬布斯語),衰落也是傳統商業巨星們市場的宿命。歷史的軌跡是:僅有極少數偉大企業能夠真正與時俱進,雖然它們掌握著未來的鑰匙,卻因為過于迷戀昔日的輝煌,而錯失了邁入通往明天的大門。
柯達如此,北電如此,諾基亞亦如此。。。
另有一位勇者,叫IBM,它踩準了節奏,今天仍是新產業的引領者。不久前,巴菲特增持100億美元,算是后知后覺么?
蘇寧的云商前途漫漫,萬達的新模式霧里看花,海爾的真資產還待發力,還有那個雷聲陣陣未見雨的“菜鳥網”,它的未來不是夢吧?
答案取決于太多的要素,而有一個確定無移。那就是:唯有循新的資產理念,以數據、方法、品牌和文化,才有可能搏得未來市場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