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全球產業變革的歷史性交匯,正在帶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的重塑與洗牌。
要在新時代更好生存,我們必須拋棄大量的舊觀念與舊規則。
比如,把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公司,一家一家踢出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名單,然后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替代它們。
因為,這些“小公司”才代表未來。
我們以前為什么要跟大公司合作?
很簡單,以前是越大的公司,擁有越多的創新實力,擁有越多的市場話語權。
縱觀歷史,幾乎所有的生產力變革,以及每一次顛覆性的市場話語權變革,最根本的推動力都是科技突破。
而在此之前,科技創新從實驗室到商品的轉化,主要都由大公司來完成,因為它們有充足的經費與人力資源投入,支撐自有的龐大研究機構運轉,并能迅速將其轉化為實際產品。
僅僅是一家貝爾實驗室,就推出了像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數字交換機、通訊衛星、蜂窩移動通訊設備、長途電視傳送等產品,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
這是很長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這樣的大公司也渺若星河。
但近年來,這個趨勢正在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的中小企業取代世界500強,開始成為創新轉化主體。
比如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比如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比如海銀資本投資的,擁有全球最多電磁共振技術專利的WiTricity等等。
新的形勢下,這些創新型科技公司可以在極端時間內,從小公司迅速成長為覆蓋全球市場的大企業,并導致過去的跨國企業的科技優勢與市場優勢迅速喪失。
這些公司從創立到成為產業領袖,甚至壟斷整個行業的整個過程,不再需要漫長的時間積累,而是在短短的十幾年,甚至數年內就宣告完成。
這個重大變化,起源于美國1980年通過的拜杜(Bayh-Dole)法案以及《1986年美國聯邦技術轉讓法》。
在這些法案出臺之前,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產生的專利一直由政府擁有。由于審批程序復雜,這些專利很少向私人部門轉移。截至到1980年,只有不到5%的專利技術被轉移到工業界進行商業化。
而這兩個法案規定:在政府資助的研究發明中,發明人也有權分享專利授權許可收入,而且小企業有優先獲得轉移許可的權利。
這是美國式的“萬眾創新”和“開放民營資本”。
正是這個體制突破,讓技術創新不再被大公司壟斷——即使沒有資金和大批人才組建自己的實驗室,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獲得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將創新轉化為產品。
美國科技創新由此迎來爆發增長。
一個經營經驗很豐富、信用很好的企業家或連續創業者,加上發明了一個創新技術的專家——我稱之為雙長制,往往就能搭起這樣一個創新中小企業的雛形。
今天,已經有大批這樣的美國中小企業,從高校科研機構獲得專利授權,開發新產品后投入市場。
而這些具有產業洞察的中小企業,也成為我們當前所見到的,美國開放式創新浪潮的主導者。
在這之前,很多人都看到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成功,看到了蘋果、Facebook和Uber,但事實上,這是一個整個科技行業的創新浪潮,尤其是在很多大家視為傳統的領域,比如材料、能源、農業等領域,這樣的變化也撲天蓋地而來。
而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更已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
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
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
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
……
諸如此類,在各個信息經濟與傳統制造業的交匯地帶,大批的創新型公司已經一堆又一堆地井噴出來。
是的,災難性后果。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自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興衰史和中華民族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但眾所周知,中國實體經濟增長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制造業下滑不振,即使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刺激經濟增長,當前仍難以遏制其進一步萎縮。
“MADE IN CHIA”為什么不景氣了?
不止是因為全球經濟環境持續低迷,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的地位已經下滑,并將繼續面臨巨大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加速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新格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下,中國制造業的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然而,正在經歷轉型升級的中國企業,卻并沒有買到科技創新的早班船票。
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繁榮主要歸功于改革開放國策,通過“技術換市場”的方式,吸引外國公司進入中國,以此獲得強大的先進生產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對中國企業貢獻最多、得到支持最多,也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世界500強公司,是歐美的大企業,正是他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他們源源不絕的龐大訂單,幫助中國建立了完整的制造業生態環境,讓中國世界工廠的齒輪持續運轉。
但現在,創新與市場已經向新興企業轉移,大公司的市場被侵食甚至顛覆,它們的收入與份額在下滑,它們的業務在萎縮,這個變化的壓力自然也在向中國制造業傳遞。
但我們,卻依然停留在原地。
那些取代巨頭的創新公司離我們太遠,發展又太快,中國制造業并沒有在它們發展的早期切入它們的從標準制定、技術創新直到大規模生產的整個生態系統中去。
等到它們成長起來,一切已經為時已晚。
就像特斯拉,因為是純電動汽車,結構和傳統內燃汽車不同,所以很多零件都必須單獨設計,并且要在生產過程中不斷調整、設計,但早期產量有限,合作缺少利潤,所以它并沒有進入中國供應鏈的視野。
于是,當Model S車型上市時,數千個零部件的供應商有來自德國的,有來自美國的,也有巴西和日本的,但唯獨沒有一家來自中國大陸。
此時再談合作,強弱已經易勢,話語權已經在別人手上,我們最多只能在價值鏈底部吃點殘羹剩水。
答案很簡單,拋棄500強,擁抱中小型的創新科技公司。
由于發展迅速,這些公司很難獨立完成全部生產流程,他們往往是利用自身創新優勢,大量與外部公司合作,形成群體性的創新環境。
在這種快速擴張的創新模式,對資本供血、大規模制造能力、以及足夠龐大的市場預期,都有強烈的需求。
而這些,都是中國可以提供的優勢。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已經從需要吸收外資的資本缺乏國家,轉變為世界上重要的資本輸出國,未來20-30年,資本國際化更將成為中國發展的大趨勢,而這些資本走出去的一個重要目標,正是通過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謀求更高的資本回報率,促進國內企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
同時,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積累,已經讓中國建立起大規模的制造能力與產業基礎,徹底融入全球社會分工,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國制造工廠”。如今,更已啟動面向工業4.0智能制造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轉型。
此外,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中國超大規模的內需潛力還在不斷釋放,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這就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雙贏機會:中國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能力,強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國內市場——而中國制造業實現科技升級所需要的大量先進科技,又正好掌握在這些中小科技公司手中。
這意味著,中國制造業可以放眼全球,加緊前瞻性的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可以投資為紐帶,將這些新銳高科技企業帶到中國,依托中國質優價廉的制造能力以及國內市場,在推進創新科技企業發展同時,扭轉中國制造業持續萎縮的困局,最終聯合拓展全球市場,實現雙贏。
如此,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以及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均有望順利完成。
這也將成為中國融入世界創新體系的寶貴契機。
科技是一個資金密集的行業,雖然成功后的回報豐厚,但資金投入風險也很大。
在海外與最前沿的中小創新企業合作更是如此。
第一,海外市場波詭云譎,在不了解當地政策、社會、市場環境,沒有當地人脈的情況下,就敢于盲目投資合作,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傻子。
第二,我們正處身于一個創新井噴的時代,各種技術層出不窮,最前沿的高科技與最頂級的騙術魚龍混雜,甚至即使看準了一個技術的前景,也也難確保整個產業趨勢的變換與更迭。
第三,與中國最普遍的微創新、應用創新不同,真正的基礎創新與顛覆性創新門檻非常高,壁壘也很高,它的價值也與“微創新”天差地別。如果沒有抓住對方的知識產權,沒有抓住有明確專利、有研發能力的核心企業,就很容易變成盲目引進。
那么,如何把握機會,同時規避風險?
一要依靠政府力量過濾風險。如果政府在堅持改革開發的方針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對招商引資的具體實施進口戰術性調整,把政策傾斜的重點,從世界500強公司調整到以國外中小高科技企業,把優秀的公司請進來,大家展開合作,企業的風險可以大大降低。
二是集合力量對沖風險。如果單獨投資一家公司,風險非常高,但如果依托專注于國外創新科技公司投資的投資機構、孵化器或合作平臺,成系統地,沿著整個產業方向的大勢成批地進行投資,那投資與合作的低風險高回報就可以預期。
在這兩方面,中國以前做得還不多,但現在情況正在改變。
中國本屆政府已經強調,要立足國情,立足現實,通過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并公布了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
可以預期,中國面向全球開放創新的合作體系將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成熟,助推中國制造業整體科技升級,實現中國經濟持續繁榮。
中國的資本與中國企業也應該抓住寶貴的時機,與國外創新全面對接,布局美國科技前沿。在這在這方面,海銀資本也正在做很多橋梁工作,歡迎關注海外創新投資的投資人與企業家跟我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