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壯闊版圖中,國有企業始終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然而,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組織形態加速變革的當下,許多國企卻陷入發展困境:團隊協作如同散沙,責任推諉成風,內耗嚴重讓成員疲于 “救火”。某國企曾因部門間權責不清,一個項目審批流程竟耗時數月,錯失市場先機。在市場浪潮與組織變革的雙重沖擊下,如何破局?答案藏在干部管理與團隊建設的深層革新中。
國有企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黨管干部原則是團隊建設的核心綱領。只有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企業治理效能,嚴把干部選拔關、培養關、監督關,才能確保干部隊伍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但現實中,部分國企仍存在干部選拔重資歷輕能力、培訓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比如,某傳統制造國企因長期依賴 “論資排輩” 的晉升模式,導致年輕骨干流失嚴重,數字化轉型推進困難重重。若干部缺乏戰略眼光與責任擔當,怎能帶領團隊把握數字化轉型機遇?若選拔制度不科學,優秀人才被埋沒,企業又如何激發創新活力?強化干部管理,就是為國企發展筑牢根基。
而團隊建設,則是激活國企內生動力的關鍵引擎。高績效團隊絕非簡單的人員集合,而是目標一致、優勢互補、協同作戰的有機體。在扁平化管理趨勢下,傳統 “單打獨斗” 的模式早已過時,唯有打破部門壁壘,構建高效溝通機制,才能讓信息與資源快速流通。例如,某能源國企通過推行 “項目制” 協作,讓不同部門員工圍繞核心任務組建臨時團隊,不僅解決了跨部門協作難題,還培養出一批復合型人才,企業創新效率提升近 30% 。但也有不少國企在團隊建設中流于形式,團建活動浮于表面,未能真正凝聚人心、提升戰斗力。
劉上老師的《國有企業的干部管理與團隊建設》課程,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通過剖析典型案例、開展情景模擬等方式,助力學員掌握黨管干部原則落地的具體方法,學會搭建科學的干部梯隊培養體系。在團隊建設方面,課程會指導學員如何運用 OKR 等工具實現團隊目標對齊,掌握沖突管理技巧,打造高效協作機制。無論你是渴望提升管理能力的國企干部,還是希望優化團隊效能的管理者,在這里都能找到突破瓶頸、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 “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