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級階段,特別是媽媽和嬰兒,彼此取悅對方,學習著向對方展現愛與關懷。這種互動式需求獲得滿足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充滿安全感,他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有了接受他人的關懷與產生互動的能力。
222【行為訓練:有貢獻就會獲得別人的注意】引導孩子體驗幫助別人的后果,例如幫爸爸拿拖鞋、幫媽媽掃地、進電梯時讓老人先進去、在游戲場邊看見小朋友的球滾過來時撿起來交給他……,這樣做后會得到贊賞或友善回應,既能滿足孩子被別人注意的欲望,也加強了他的社會化能力。
223【行為訓練: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確保不致發生危險事故的情況下,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讓他體驗到“自我約束”的重要。例如在沒有危險隱患的公園里玩球,該在哪里玩?怎樣玩?你別指手畫腳,讓他面對可能的后果,以后他就會約束自己,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會為所欲為。
224【行為訓練:我不介意】孩子們一同玩,經常會爭爭吵吵,為點小事就找爸媽投訴。你該做的是一笑置之,鼓勵他:“這點小事算什么?大家高高興興地玩不是很好嗎?”這樣做才能培養孩子擴大社會關系,提高互相合作的良好作風。絕不讓孩子受點委屈的做法會妨害孩子的心智成長。
225【行為訓練:學會放棄】孩子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這是本性,但可通過訓練,讓他學會放棄。例如有兩項索求,讓他明確認識到只能獲得一項,要哪一項?放棄哪一項?經常這么做就能培養出一種放棄的意識。這很重要,現實世界絕對不會讓你滿足每個愿望,會放棄可減少挫折感。
226【行為訓練:接受社會規范】規則限制個人自由,命令式地叫孩子必須這樣必須那樣,他答應照做也只是為了避免被懲罰。從小給孩子遵守社會規范的訓練,例如游戲時遵守游戲規則、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在圖書館看書遵守圖書館規定,體驗到遵守規范的好處他才會接受社會規范。
227【行為訓練:感恩】為什么要感恩?怎樣做才是感恩?感恩意識不可能“教”出來,所以別老是停留在和孩子空談大道理。在生活中,隨時引導孩子注意別人對他的關愛、保護和奉獻,啟發他在接受別人的給予時該如何回應,養成習慣以后,他就自然而然有感恩意識并能隨時付諸行動。
228【行為訓練:禮貌】①任何時候都主動地開口招呼、問好;②用適當的語言回應大人的關愛;③進出電梯讓老人先走;④移動或取用別人的東西前先征求對方同意;⑤想參加游戲要先請求小朋友的同意;⑥坐公交車、地鐵,或在超市里不玩鬧;⑦外人給任何東西時先問家長再作回應。
229【行為訓練:自我保護】①玩游戲前,想想那游戲會不會傷害身體或發生意外,看看游戲場地有沒有危險物品;②獨自在家時有人敲門,除了家人,一概不開門;③在屋外,陌生人來搭訕時不回應,立刻找爸爸媽媽;④在路上行走,一定使用各種安全設備,專心走路,別邊走邊玩。
230【行為訓練:生活自理】①孩子能夠做的事,一定讓他自己做,做得不好也給予鼓勵,不批評;②用玩游戲的方法訓練孩子的動手技巧,如折被單、扣鈕扣、穿鞋襪、整理玩具、掃地等;③能自己拿小勺吃飯時就不再喂食;④每天按時間順序,主動完成該做的事,如用餐、上床、起身。
231【行為訓練:時間管理】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有規劃,按規劃去進行,這樣就不會忙亂,不致丟三落四。①晚上睡前引導孩子規劃好第二天要做的事,把要用到的物品準備好;②起床上床、用餐等每日必做的事一定要定時做,定時完成;③任何時候都奉行“專心做好一件事”這句話。
232【行為訓練:愛家】只有參與,在體驗中才能發現自己的地位和價值,所以別總是認為孩子小不能參與家庭事務。讓出三兩樣“家事”給孩子“掌管”,例如每天開信箱拿信、負責管理日用必需品如牙膏、牙刷、衛生紙,什么時候該通知媽媽采購等。關系全家人的事一定讓孩子參討論。
233【行為訓練:愛爸爸】只有了解,才會關心,會關心,才說得上愛。爸爸若光說大道理或給予種種好處,是無法換取孩子的關愛的,至少要做到:①讓孩子知道自己每天匆匆忙忙地上班到底去了哪里?在做什么?②每周都有固定的家庭活動時間,專心陪孩子玩,和孩子共同歡笑。
234【行為訓練:愛媽媽】事情樣樣代勞包辦、要什么就給什么的媽媽,在孩子心目中視為當然,有的只是依賴,不會有感恩層次的愛。要贏得孩子的真愛,媽媽必須是“及時雨”——在孩子感到困惑、煩惱、悲傷難受或不知所措的時候及時站到身旁,給予撫慰,給予幫助,陪他共渡難關。
235【行為訓練:鞏固家庭紐帶】①外出離家前、回家進門時,都要報告;②開飯時要招呼每個家人才動筷子;③早上起床時向家人說早安,晚上上床前向家人道晚安;④發現家人情緒、臉色不對要表示關懷;⑤外出不能按時回家要電話告知家人;⑥觸動家人私有物品前要先征求對方同意。
236【行為訓練:親情】維系親情必須注意到這兩件事:①開飯的時候,餐桌上少了誰?為什么他缺席?②上床睡覺前,家里少了誰?為什么他不在家?孩子從小就養成這個親情檢驗的習慣,長大后就不會疏遠父母。父母在怪孩子不把自己當回事時,該想想自己有沒有給孩子進行這個訓練。
237【行為訓練:責任和義務】孩子病了,傾盡財力、物力、精力為他治療、照顧,那是負責任、盡義務,不是施恩;父母病了,孩子也以同樣的心情和做法,是負責任、盡義務。負責任和盡義務是必須的,相反,把這說成父母疼愛孩子或孩子孝順父母,就常常會出現“不靠譜”的后果。
238【行為訓練:責任分攤】民主的思維植根于“責任承擔”。從小就給孩子分攤責任,讓他在體驗中養成負責的習慣。例如出門時讓孩子負責檢查大門有沒有關好,上菜市場買菜時讓孩子一同選購、然后協助拿回家。家長總以為這些小事我自己做干脆,給孩子參與,就是訓練他承擔責任。
239【行為訓練:“做到最好”】做任何事情都認真負責,盡最大的努力,要求自己去把事情做到最好。有了第一步的成就才能有第二步的精益求精,也才能更進一步尋求突破創新。父母做事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因此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的態度是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一筆財富。
241【行為訓練:大方】以同理心去接納他人的需求,因而體諒對方,愿意放棄自己的利益,這是大方,不是“孔融讓梨”。別老是要求孩子以“讓”來處理人際關系。“讓”養成了習慣,孩子就會失去面對困難的勇氣;相反,該爭就要爭,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大方只是向對方釋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