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訪談:新常態下的管理創新實踐——訪世界社會責任實驗室首席專家史俊慧
主持人:碧海藍天王
嘉賓:史俊慧
時間:2015年3月19日
主播:浙江新人力精英俱樂部QQ群
職業經理人商學院QQ群
職業經理人商學院微信群
直播:百萬HR俱樂部群
企業家支持系統群
中國CHO慧館群
職業經理人群
藍帆講壇
中國人力資源總監群
公眾號平臺:
百萬HR俱樂部
HR那些事兒
HR頭條
微培訓
支持單位:百萬HR聯盟,清華大學出版社
嘉賓簡介:
史俊慧,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浙江新人力精英俱樂部特邀嘉賓;浙江省中小企業創業導師;世界社會責任實驗室首席專家;浙江大學客座教授。豐富的咨詢、培訓和實際管理經驗。
曾在多家集團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務,擔任過多家著名咨詢公司專、兼職高級咨詢顧問,為數百家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提供過咨詢、培訓服務。擅長組織設計、管理創新、人力資源管理、領導力訓練、母子公司管控、企業文化建設、戰略規劃等領域咨詢和培訓,在這些領域有著深厚的管理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管理實踐經驗。
王兵:首先,感謝史老師參加我們的訪談節目,按照慣例,請嘉賓介紹一下從業經歷和企業背景,謝謝?
史俊慧:我93年大學畢業,畢業后加入揚子石化,工作六年后到清華讀MBA。2001年MBA畢業,加入恒源祥,給劉總做助理。兩年后,到中國三木任常務副總。后來來浙江,在大地環保、浙江海威做管理工作,然后從事咨詢和培訓。中間自己創過業,做的不成功,創業失敗后,到浙江舒友儀器設備公司擔任總經理。是朋友的公司,主要幫她度過公司高層變動引起的震動期,這期間一直在做培訓。現在專職做培訓,主要承擔省經信委、浙江大學的一些培訓工作。大概情況就是這樣。OVER
王兵:史老師的經歷挺豐富的。一路走來,史老師對自己的職業成長和發展是否有做過總結,最大心得體會和教訓是什么,謝謝?
史俊慧:比起大多數同齡人,人生經歷要豐富一些,對很多問題思考會深入一些尤其是經歷了生意的慘敗,從人生的底谷重新爬起,磨煉了意志,也能用更寬容的心去看待身邊的人。如果說教訓的話:那就是我能管理一個公司,但不適合創業。王老師,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里吧,OVER
王兵:史老師很坦誠可愛,贊一個!今天主題選擇的是“新常態下的管理創新”,史老師是基于什么原因選擇這個主題,為什么叫做新常態,謝謝?
史俊慧:新常態這個詞是美國太平洋基金總裁提出的,在美國和中國的所指有可能有很大的區別。去年省經信委要我做一場培訓,講新常態下企業困境與突破,我才注意到這個詞。當時也在思考這是什么一個概念,后來我發覺曾培炎前副總理說的最好:經濟進入轉型期,社會進入矛盾凸顯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增長進入換檔期。
我覺得詮釋的很好,然后我思考現在企業現在為適應新常態也必須進行改變,要放棄原先的一些思想、理念、做法,必須要進行管理創新和突破。現在很多理論界、實業界的都在懷疑管理的作用,甚至很多人提出不需要管理,究竟是管理本身有問題,還是企業自身的做法有問題。我想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剛好有一家雜志約稿,我就把我的思考寫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就是《管理的終結與管理的重生》,前段時間,芳芳提出要我做一個訪談,我就順口報了這個主題。OVER
王兵:史老師的知識和閱歷讓人佩服,新常態是否可以理解為現在盛行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思維的提法,如果不同,他們之間的異同在哪里?
史俊慧:互聯網很熱,可以說改變了一切。我覺得新常態包含的內容有互聯網這一塊,但不全是互聯網,互聯網只是新常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也深刻影響了其他部分,互聯網之外,還有很多重大變化和特征。對企業而言,如國外經濟不好,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企業就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房價高漲、土地高漲,工資上升導致一系列成本上升,使中國企業的整體成本優勢喪失,出口沒有競爭力,產能過剩是很多企業面臨大問題。
現在還有一個可怕的現象,產業轉移不僅僅是向欠發達國家轉移,還向發達國家回流,說明中國企業成本優勢喪失 同時國內消費一直起不來,表面工資在上漲,但貧富差距大,國家又通過各種方式把百姓可憐積蓄刮光,整體國內消費能力不行,這些都是企業面臨的嚴峻的局面;
另外,我覺得對管理影響最大的是:員工越來越知識化、越來越個性化,但很多企業的管理還停留在原來方式,導致很不適應,地區轉移也是很正常的。關于新常態,我就講到這里吧,我不是宏觀經濟研究者,我只能談談企業直接實際的感受,更多的是談談對管理的影響。
王兵:做企業,首先要會分析大勢。新常態下,對于企業具體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有哪些重大的影響,或者說新常態下,企業的痛點主要有哪些,出路又在哪里,謝謝?
史俊慧:這個問題非常好,但非常大!我簡單做個回答。企業的痛點最直接表現在:企業一直靠成本競爭,但成本的優勢又沒有了。但麥肯錫公司曾經有一個結論:中國企業是成本的巨人,但是成本管理的弱者,表達的意思是:中國企業以前只是依賴低廉的勞動力,不注重環境的保護等,所以有成本的優勢,但在企業實際的運作中,企業又存在巨大的浪費。
我去年接觸幾個很大的汽車配件公司,大家都知道汽配公司一般管理都不錯。
但這幾家公司都不約而同找了日本的退休人員來管理,日本管理人員過來都承諾要將成本下降40%以上。由此可見中國企業管理之差,很多企業到處 都是“濕毛巾”,水淋淋的。這是一個層面,另外一個層面:企業在創新上不足,也就是在“微笑曲線”上,我們很多處在價值最低端:加工,而價值最高端:研發設計、品牌渠道,做的不好,前段時間很多浙江的有識之士提出:向深圳的企業學習,客觀的講:深圳的企業比浙江的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要多,做的也好,當然我們不是說要盲目地投入,盲目投入只會造成巨大的浪費,這個不展開講,4月22號省經信委安排我做場培訓,專門講這個。再高一點的層次,就是價值鏈的重新解構和重新塑造,講完這個再回到 管理我去年去一家企業,老板沉痛地告訴 我說:現在老員工變壞了,沒以前積極。講完后,他又補充了一句:新員工比老員工更壞,最后他的結論是:員工全變壞了,要想企業好,只有把員工全換掉。我當時回答他說:老員工肯定沒有變壞,和企業一起這么多年,感情只會更深。新員工,雖然有很多缺點,但只會比以前員工好,8090后有很多優點,總體素質只會比上一代更好,我們國家民族肯定在進步。
問題在兩點:一是企業變大,沒有建立合適的管理系統,管幾百個人的公司和幾十個人公司完全不一樣,幾十個人公司,老板多操心,有問題員工相互協調就能解決,但幾百人公司只靠人自覺協調肯定會亂。
二是現代員工的想法、追求也變了,管理方式也要變。
有個總經理前段時間感慨地對我說:幾年前,公司沒加班,員工就要辭職,因為掙不到錢;現在加班員工不愿意,因為年輕員工更在乎自己的空間,更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這個問題我講的太多了,感覺還是沒講透,因為題目太大了。
王兵:史老師的觀點很新潮,90后估計很喜歡,史老師提到的那個老板,其實最該換腦的是他自己!這兩年,老板和管理者都有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如何管理好新一代的員工,85前后一個特點,90后一個特點,95后又有不同的特點,史老師對于新一代,特別是90后的一代人,管理的難點在哪里,管理好他們的秘訣又是什么,謝謝?
史俊慧:我們在講人的效益、價值的排序是:心、腦、手。心也就是熱情,腦就是智慧,手就是勤奮。
我們既也用好員工的手、更要用好員工的腦,和員工的心。但問題在于,管理手比管理腦容易,管理腦比管理心容易。越能創造價值越難管理。
傳統的管理都是注重用好員工的手,手創造的價值和過程容易量化,但不能用好腦(也就是德魯克說的知識員工),更忽視員工的心。事實上傳統管理,也就是國內很多企業管理反而束縛員工的腦和心。管理最大挑戰就是讓員工的腦、心綻放,90后也是這樣,90后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創意多多。關鍵是企業怎么用好他們最有價值的部分,而許多企業沒有很好的利用,反而一味抱怨,怎么管理好90后,當然并不僅僅是90后,怎么把激勵員工?
我提出了五大原則
五大共享:人性化管理原則、民主管理原則、自主管理原則、戰略導向原則、共同發展原則
五大共享:價值共享、目標共享、責任共享、知識共享、利益共享
通過五大原則的應用最終實現五大共享
另外,訪談結束后,芳芳會把我寫的文章放上來和大家共享
OVER
王兵:非常認同史老師的看法,90最重要的是心的管理。剛才提到五原則,五共享,具體如何實現呢,操作的難點和關鍵在哪里?
史俊慧:我簡單展開講一下。
五大原則,五大共享,最大的難點是管理者的思想,我在講人才管理的時候,我都再三強調,問題不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和流程,而是關于人的理念,沒有理念,制度和流程就沒有靈魂。制度和流程就很難制定,制定了也很難落實,如果你認為人不可信任,制度的出發點就是防范人。或者就是講要信任人,也不可能真正實施,很多老板都說的很好,但事實卻不相信人不尊重人。我去年遇到一個老板,他不相信員工,他總認為員工在騙他,認為不在他眼皮下,員工就不會好好干活,于是就花巨資裝了監視系統。自己躲在辦公室,泡上一壺茶,很享受地看監視。沒多久,他又發慌了。因為他能過監視發覺員工干活都很認真,不是他想像的,于是他就懷疑監視系統不對,也在合伙騙 他。在這個老板的辦公室里,赫然寫著公司的價值觀:互信。這個老板還是一個著名高校的EMBA。
所以最大的問題是真正怎么看待員工的
聯想到前段時間,國內又在炒作藍血十杰,我上個世紀就在研讀藍血十杰。我不是說藍血十杰追求量化、精確、控制的方法不對,但,確實有很大的問題。美國上個世紀就對藍血十杰進行了反思,扯的有點遠了。
回到五大原則和五大共享,其實實施、操作起來并不難。
我簡單講一下:人性化管理的原則就是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性,國內很多企業學豐田學不好。其實豐田真正的要點是:尊重人性、持續改善。這個,訪談后,芳芳會把我幾年前寫的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就是講豐田這八個字的。
人就是人,不是工具,甚至不是資源,也不是資本。真正把人力資源推廣開來的是德魯克,事實他也一直在后悔,因為當時找不到更好的詞。偉大哲學家康德說:人是一切。我覺得很有意思。
民主管理原則:首先就是讓員工知情:賬薄公開。不能全部公開,也要盡量公開,賬薄不能公開,其他信息也要盡量公開。其實,賬薄不能公開,也對企業本身經營帶來很大困擾。我前幾年幫一個集團公司,非上市,設計了一個利潤分享方案,希望通過這個方案能留住人、激勵人,方案很完美。但,老板不愿意讓員工知道公司真實的利潤。所以沒辦法實施。民主化管理還有就是重大決策、制度出臺前征詢員工的意見,尤其是和員工切身利益相關的。自主管理原則,就是放權。分權是組織安排,授權是管理行為,這兩者最終都是文化。文化不變,這兩者都做不好。
自主管理的原則就是目標由員工共同決定,決定了,就不要太干涉員工,放手讓員工去做,管理人員成為教練和障礙排除者,隱身,又無處不在,也就是我們講的:走開式管理和走動式管理相結合。
戰略導向原則:就是從客戶角度出發,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重點崗位、重點人才,GE的A類人才管理方法。從客戶角度,也是很多做HR 的人忽視的,額外提一句,為什么很多企業輕視HR?很大原因,HR的行為沒有從外部客戶的視角來看,沒有給企業真正創造價值。共同發展,就是急功近利的人才政策,我和很多老板溝通。現在很多企業呈現三低一高狀態:敬業度低、忠誠度低、工作效率低、流動率高。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很多企業用人太功利。太功利,表面短期成本會下降,但卻會嚴重損害企業的長遠價值。有時,我覺得日本的終身雇傭,論資排輩還是很有道理的,事實上現在很多日本的企業也在反思。不管怎么說:雖然有全世界最嚴厲的勞動合同法,但對人處理最隨便還是中國企業。時間的關系,不給大家講具體案例了。
五大共享:價值共享,我強調是價值觀上的一致,有人認為很虛。但最終發覺價值觀最重要,尤其是越來越透明的經營環境下,多變的環境下,靠 制度,不可能解決一切,制度都是為已發生的。經常發生的事制定的。但現在環境變化太快了,只有價值觀才可以從容面對將來。蒙牛,牛根生人格很高尚,制度也并非不健全,但還是出現質量問題,關鍵還是企業發展快了,什么樣的人都來了,沒有價值觀的認可和一致,很難避免問題的發生。
我以前經常講一個真實的事,也是笑話。我在一家公司做總經理,人力資源總監問我:有個員工結婚怎么辦?我火了,我說公司有制度,這種事怎么來問總經理,HR告訴我,說查過制度了,公司規定還不錯。第一次結婚,公司3000元紅包,第二次1000,問題是這個員工第三次結婚,沒規定。
目標共享:就是保持目標的一致,現在很多公司目標凌亂,相互沖突,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內耗。
責任共享:就是建立責任感,團隊責任。
知識共享,就是建立相互學習的機制氛圍環境,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知識交流和傳播,很多企業其實都積累了很多知識,就是不能共享,而且人走了,知識也走了,最后就是利潤共享。現在都在講合伙制,
就是這個含義吧。在星巴克、沃爾瑪員工不稱員工,都稱PARTNER,就是伙伴。建立員工和企業命運共同體,是企業必須面對的,要做百年企業,舍此別無他途。這個問題好像也很大了。OVER
王兵:史老師講得都是干貨,還很幽默,有趣,挺好,五大原則和五大共享,非常好的總結。其中提到了人的重要性凸顯,有一個觀點:“人力資源戰略優先于企業戰略”史老師是否贊同,為什么,謝謝?
史俊慧:這個可以說基本成立,關于戰略,也是爭議很大的話題,4月22號我會講戰略的再認識。
很多老板和我說:史老師我心里發慌,因為所有的培訓都說公司戰略很重要,但我們卻沒有戰略。
國外其實也有很多人在爭論,戰略究竟能不能規劃出來,其實這里面有太多的誤區。理論很完美,現實很殘酷,很多戰略都是不靠譜的。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最后都改變了戰略。而咨詢公司的咨詢案例成功的很少,失敗的比比皆是。
現實的做法:我覺得應該是不停地嘗試,不停地調整。戰略規劃過程很重要,出來不要太執著,還是要靠直覺。我培訓時經常講恒源祥戰略是怎么出來的,到時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分享。回到 人力資源戰略和戰略的關系 ,既然戰略很難,戰略是試錯的過程,那人力資源戰略有時就可以優先于戰略了,先有優秀的人,
形成優秀的文化和組織能力,然后在不停地運動中形成戰略。《從優秀到卓越》里說:先決定車上的人,不合適的人讓他下車,比先決定車的方向更重要,好像意思就是這樣,十多年前看的書了,記的不太確切,但真的是一本好書,順便推薦一下。OVER
王兵:關于戰略,有個觀點是“行動即戰略”,本人挺認同!剛才史老師提到了價值觀的重要性,關于價值觀,業績很有名的是阿里巴巴的六脈神劍,并有效應用到績效中,但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價值如何產生成為難題,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手段能梳理出真正的價值觀,史老師能否分享下,謝謝?
史俊慧:好的。我剛講企業文化的培訓。價值觀廣義上講是三個層面,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愿景、使命,價值觀。愿景是:希望企業成為什么樣的企業;使命是回答企業為什么存在;價值觀就是為了實現企業愿景,踐行企業使命,在實際運作中遵循什么樣的原則,認為什么最重要,什么事優先。在實際企業提煉價值觀中,很多企業感到困惑的是:是企業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還是實際上價值觀是什么。我覺得可以結合起來,先把企業目前的實際上價值觀是什么樣把他提煉出來。然后再考慮:企業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什么?怎么去彌補兩者之間鴻溝。很多企業說企業價值觀就是老板的價值觀,不對的地方在于:老板的價值觀沒有得到認可,或遵守,那就不應該是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提煉方法很多,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每個員工寫出:他感受到的,他認為,他自己遵行的價值觀是什么;然后是他認為企業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員工中,老板、高管的看法當然最重要。所有的列出來以后,大家進行探討、排序,這樣基本就清晰。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要查看公司歷史文化、重要事件,也可以聽取公司相關者的意見 。價值觀排序后就可以篩選,然后就是詮釋,配以故事和英雄,也可以在員工中征文。只能簡單做這樣一個說明,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的文化培訓,三天時間。先列出最重要的,不能放棄的,排除可以放棄的。最后重要性排序,取前面三到五個,表述最好有個性、生動化。OVER
王兵:新常態下的管理創新,核心都是基于人的管理,HR是的作用首當其沖,剛才史老師提到現實情況是HR容易忽視外部客戶,因此難以創造價值。對于HR,如何才能有效創造價值,史老師有什么建議?
史俊慧:如阿里巴巴的六脈神劍,王老師有問題太有水平了,看問題比看回答精彩,我的回答算作拋磚引玉,HR 創造價值,我簡單回答一下:首先:前面說過的,就是要從客戶的眼光來看,HR坐在辦公室,不接觸客戶。我覺得不好,HR要理解客戶的需求,客戶的價值。然后回過頭來想:為滿足客戶的需求,創造客戶的價值,公司的人力資源應該怎么樣,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和流程應該怎么樣。如果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完全不相關,可以認為是浪費即使你付出了很多,也沒有意義 ,其次,跳出專業看問題。現在有不好的傾向,HR為工具而工具,有句話說:你手里抓了榔頭,你眼中就有的東西就是釘子,這種思維方式不好。我們還是要盯著其他業務部門的問題,然后看怎么幫助業務部門解決問題,而不是工具、制度、流程,繁不勝繁。最后其他部門都把HR看作沒事找事,麻煩制造者。最后我想HR還是要關注文化和變革。這一塊國內HR關注的不多,著力的很少,其實這對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也是HR真正能幫企業創造價值的地方。三點:一是從客戶的角度判斷HR,二是幫助跳出專業,以幫助其他部門解決問題作為導向,三是致力于文化和變革推動,我做了HR模型,是半天課。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