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他帶領團隊設計的“臉萌”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登上了APP排行榜首位。隨后上線的海外版“FaceQ”,僅半個月就在美國、英國等多個國家登頂娛樂下載榜或者總榜。
“90后之所以有今天的勇氣和創造能力,是因為享受了上一代人創造出的社會財富成果,也就有機會為了想要堅持的東西甘愿承受更大的風險。”如是娛樂法創始人劉莐說,我相信創業的每一個90后小伙伴,都不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我們都有想堅持的事情。90后的創業想法很簡單:做喜歡的事
“我創業的起因很簡單,就是想找一個喜歡的事情作為職業。”北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劉莐自稱“學渣”,她不希望像很多師兄師姐那樣,在金融、法律等收入不菲的行業里忙碌,卻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10年后誰都不會太差,選擇的道路決定了未來的幸福指數”。大三的一堂知識產權課上,老師講的一起著作權侵權案,引發了她這個戲劇票友對娛樂產業法律問題的思考——我國電影市場開始飛速奔跑,而大的律師事務所很少有機會深入到文化領域。面對龐大的娛樂市場,法律服務是一片藍海。
“如果畢業出國讀一兩年書,有可能耽誤了‘搶灘’的機會”。于是,她決定創業。陰明是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回國創業的。他做的項目叫作“畢老師”,利用大數據幫助申請留學。想到這個創意,是因為他在申請學校時遇到過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數據、資源得不到,自己在論壇里找又很繁瑣。
“上一代人創業的時候,顧慮會多一點。我們更多的是想做好一件事,甚至一開始并不會去考慮是不是有完整的商業計劃。”陰明說,90后與國際接軌更快,國外剛有什么概念,在中國“零時差”就知道了。尤其是從國外回來想創業的孩子,有些想法幾乎和西方同步。90后中很多人具有真正的興趣和理想主義,具有獨立思考、自由的精神,創造了不一樣的生活消費娛樂方式,并能夠為之比較純粹地努力和堅持。他們的創業不僅在滿足他們那一代人的需求,也在改造我們這個舊世界。
“任何好的產品,最終目的都是幫助社會提高效率。”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武星宇,回中學母校時目睹了老師出題組卷的辛苦和低效,由此創辦易題庫,讓老師有更多時間花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上。經常有人問他:學導演的為什么做在線教育?他的答案很簡單:互聯網相對公平開放,使得年輕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創業。
他發現很多在線教育公司的創始人,最年輕的都是85后,甚至還有60后、70后,“為什么要讓一幫離學生時代那么遠的人做教育?他們還知道老師和學生最大的痛點在哪里嗎?”他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機會。在教育部大學生創業培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路軍看來,互聯網正在改造中國經濟,與之相伴成長起來的90后,興趣愛好更多元化,他們更容易發現互聯網創業的機會。90后的父母往往有較強的經濟能力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可以支持90后大膽嘗試。政府和社會也提供了更多創業扶持,資本注冊登記制度改革、眾創空間等政策利好,讓越來越多的90后敢于實踐。
投資人反而追著90后創客投資年輕對于創業來說,并不總是優勢。劉莐深有感觸,“法律是一個等級化嚴重的領域,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都是35歲到50歲的大叔們”。只有做到足夠專業,才能消除因為外表年輕而讓客戶產生的不信任感。
決定創業后,她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撰寫商業計劃書,也不是寫勵志文章先把自己捧紅,而是做一個特別基礎的工作:總結和跟蹤2012年文化娛樂產業法律和政策以及娛樂產業新聞事件。至今,這個工作她一直堅持在做。“怎樣向客戶展示專業性?作為一個年輕團隊,我們的人脈不多,所以要感謝互聯網。”她建立起了微信公號,在知乎等新媒體上做推廣,不吝惜分享“最實在的干貨”,將對行業的分析、評論傳播出去。客戶慢慢地找上門來。
“互聯網給我們這代人帶來了非常便利的方式,能夠讓我們以很小的成本,跟外界保持密切的互動;讓我們能夠專注產品,突破一些傳統思路的桎梏,做我們認為對的、該做、有益的事情。”劉莐說。90后創客對資本的態度更加理性。劉莐發現,以前不少互聯網行業的創業者,一踏入創業領域,就被資本牽著鼻子走,甚至很多精力和人力都直接沖著資本去的——“創業”成為嵌套在資本的運作鏈條中的一環,從給公司打工,變成給資本打工。
在她看來,創業本應是選擇一種自由的方式,實現一個想法,解決一個需求,而不該變成不斷給自己畫界限的桎梏。因為創業時會遇到很多困難,他希望投資者首先不會想到的是“我這個項目是不是看錯了,怎么這么多困難”,而是想著怎么幫助解決這些困難。這樣即便遇到不好的事情也敢跟投資人說,大家一起解決,“相當于多了有經驗的編外員工,這非常重要”。
大多數投資人都喜歡連續創業者,90后創客在刷新和豐富著“連續創業”的內涵。不少投資人問武星宇過去有沒有創業的經歷,“如果說創業一定是要開一個公司的話,那易題庫應該是我的第一次創業,但是我覺得創業應該不僅局限于此”。大學四年乃至高三期間,他當導演帶團隊拍攝了十余部微電影,每次拍攝都像一次小型的創業。作為導演,要負責藝術創作、管錢、管人等各種事情,“這已經足夠讓我成為一個優秀的連續創業者”。管理成為90后創業公司的新挑戰
沒有規矩、不照搬任何管理模式,是90后創業公司的一大特點。90后創業公司的企業文化往往很有特色,但管理是他們的新挑戰。路軍發現,90后在管理80后或者年齡更大的員工時,成功的案例并不普遍。像超級課程表創始人余佳文,雖然在很多媒體上都展示了比較另類的、非常任性的管理方式,但不值得推廣。90后創業者也應該尊重科學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僅僅憑借自己的個性愛好來管理員工。
在與合伙人協作、如何處理突發問題上,90后創客的短板比較突出,“估值1億元的泡面吧一夜分家”、“西少爺內訌事件”等新聞不時見諸報端。“一個人的創造力其實是有限的,從精力、學習能力來看,創業的黃金年齡也就是10年。”致力于重新定義金融服務的孫宇晨表示,10年后,如果自己創業成功,估計也只能轉型成投資人,讓00后去創業,為00后打工。如果還有能力,就想跟美國硅谷那邊很多的連續創業者一樣,自己找項目。
在國內外市場“雙豐收”的郭列,并不以上市作為目標,而是回到“初心”:希望很多人用自己的產品,“我們了解自己這個年齡的人,我們想要做年輕人更愛的公司”。“自然規律就是起了就會落,爬上一個山之后就要下山。”郭列說,臉萌已經做好準備當一顆流星,但是我們更希望,這顆流星劃出的弧線可以讓更多年輕人跳起來,讓更多媒體和投資人愿意關注、投資年輕人,讓他們可以變成另外一顆流星,然后大家一起下流星雨,這也很美。
創業兩年了,劉莐感覺自己很幸運地成為中國有資本圓夢的第一代人,創業對于90后,恰好是一種回報社會的方式。她有時會問自己:什么是你的貢獻?這是她本科時的老師蘇力先生《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的序言標題。創業不僅是拿投資、掙錢、做生意,而且是用行動告訴社會——什么是你的貢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