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未來幾年里企業培訓發展的趨勢
一、企業管理培訓服務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培訓經理、培訓師和培訓機構各司其職。一個行業發展并成熟的標志是分工逐漸清晰。在培訓行業中,最重要的三個群體是培訓師、培訓機構和培訓經理,均應有符合自身專業特長的角色定位。培訓經理要與培訓機構、培訓師良好合作,選擇和儲備優質的培訓資源;培訓師應該專注于研發培訓課程等知識產品,不斷提升自身的授課能力;培訓機構要準確理解企業的培訓需求,以便進行系統性的資源整合,做好專業化服務。
二、管理類課程實操性需求增強:不僅要“聽懂”還要“學會”。過去,培訓各方在過度關注培訓氣氛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培訓的實效。近年來,企業管理培訓行業開始著眼于于培訓效果的探討和研究,做到既要“笑料不斷”,還能“真學實練”。筆者在參與企業培訓項目時,除了完成授課任務外,要求自己深挖企業存在的問題,與企業及時交換意見,因為這是一個培訓師的責任。培訓不是請客吃飯,不是演講娛樂,培訓更不能當特效藥,當然培訓也不是越多越雜越好。在培訓過程中發現企業問題,并幫助企業真正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此外,管理培訓聽懂了不難,但“學會”并做到卻并不容易,講得好是培訓師的能力,而做得好才是學員的能力,所以就要加強對“學會”的歷練(大家可以想想考駕照的過程)。所以筆者在給部分企業做輔導培訓時,通常會建議企業把培訓作為公司的戰略投資行為,以顧問方式合作,單獨立項(項目小組)進行,每個項目至少有1-3個月的轉化到固化(行為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21天形成一個好習慣,90天固化一個習慣),通過系列的作業和工具訓練,努力提升知識的轉化率,最后讓服務過的企業也有幾位像筆者一樣的導師,并建立自己的培訓體系,這樣培訓才能真正的落地。
三、國務院今年取消11項職業資格認定:管理類證書培訓遭遇瓶頸,能力提升比證書更重要。我國企業管理培訓起步于2000年左右,經過10年的發展,從零散培訓到成長為一個相當規模的行業,經歷了起步、成長和發展多個發展階段。因為管理學科起步較晚,高等院校管理學科教育相對滯后。由于管理類培訓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所以專業化管理培訓得以發展,隨之而來的管理類職業資格認證風起云涌。職業資格標準及認證培訓對提升管理者素質、推動管理人員的職業化進程無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獲取證書變成證書培訓的主要目的,當標準化忽視優化強調泛化的時候,職業資格標準認證培訓的含金量將大打折扣。筆者認為,職業資格認證的標準是從業者的最低標準,職業資格證書類培訓的重點應在職業技能領域,不適合以中高層管理者為主的群體。管理者的職業化和素質提升作為系統工程,不可能經過三、五天或十幾天培訓就大功告成。所以,中高層管理者培訓更應注重能力提升,而非證書的認可度之類,輕易獲得的證書遠不如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