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不愿意做規劃,未必是高層領導團隊意識不到規劃的重要性,而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做規劃,擔心做了也達不到效果。
人力資源部需要對高層管理團隊提供專業支持,最快捷的方式是:安排高管團隊參加團隊決策培訓,或邀請外部專家擔任規劃會議主持人,手把手地帶著高層領導們走一遍規劃流程,邊做邊學。當然,借助外腦需要企業支付較高的成本,如果人力資源總監具備足夠的組織能力,也可以親自推進績效管理委員會的運行。在此,以年度績效計劃會議為例,介紹團隊決策會議的操作方法:
1)會前準備
確定參會人員:
達成有效的團隊決策,需要控制參會人員。
一是參會人員的層級必須相同。年度績效計劃是公司層面的決策,就必須由公司高層管理者參與,一般不需要中層經理出席。如果會議中的某項議題,需要某位中層經理參與決策,可邀請這位經理只參加這一時段的會議。
二是參會人數不宜太少或太多,最佳范圍是5~7人。參與的人數少了,不能充分地集思廣益,決策質量就會降低;而參與的人數多了,不但也會降低決策質量,關鍵是還會耗費時間,使會議變成體力和意志力的較量。如果確有必要,人數絕對不能超過9人。
如果績效管理委員會成員超過9人,可將其分為“必需出席”和“選擇列席”兩類。如:上文中集團的績效管理委員會成員中,審計部總監的主要職責是監督績效計劃和全面預算的執行,在計劃制定的會議中就可選擇列席,不必參與決策。
選擇主持人:
為保證團隊決策的程序公正,會議主持人必須保持中立、不能參與決策,這就決定了,人力資源總監不能親自擔任主持人。建議:由績效經理擔任主持人;這樣的安排有兩個優點:一是,績效經理是績效計劃的執行推進者,擔任主持人,可以深入了解計劃的制定過程,為準確執行打好基礎;二是,有效的團隊決策需要嚴格遵守議事規則,這就要求主持人及時制止跑題、人身攻擊等行為,通常來說,績效經理的職位比委員們低至少兩級,由較低職位的員工執行規則,反而不會傷及委員們的面子,有利于會議的推進。
主持人需要兼具“原則性”與“親和力”。一方面,不會被委員們雄辯的言辭或激動的情緒所影響,時刻緊盯議程與議事規則,堅定地推進、執行;同時,能夠得體地制止違規行為,不會因態度過于強硬而引發沖突。(主持人的引導技巧將在隨后的篇幅中展開)
您可能會問:職位較低的員工通常不夠了解公司業務,擔任主持人,不會影響會議質量嗎?答案是:不會,因為主持人不需要參與決策;更重要的是:是否了解公司業務,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不同部門、層級的人,對業務會有不同的認知,而團隊決策正是統一認識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主持人不了解公司業務,更易于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
安排會前任務:
會前任務,也就是委員們的“家庭作業”,包括“讀”、“寫”兩部分。
讀:上年度工作總結,包括公司層和各業務模塊/部門的總結;上年度預算、決算、審計報告;高層、中層經理述職報告;必須了解的行業、客戶信息等。以上材料,應盡可能地提供給委員們,要求在會前認真閱讀,以確保大家在同一個認知高度上思考問題。
寫:委員們需要結合自己的職責范圍,按照戰略規劃的思考框架(如上文提到的惠普戰略規劃十步法)整理相關資料并回答問題。這樣就避免出現到了會上才開始思考的局面,大家在會前已經完成了各自的規定動作。對問題的思考必須形成書面的《參會報告》,一是因為:寫的過程可以深化思考,使會議上的討論更理性;二是因為:委員們需要基于充分的信息共享做出決策,文字材料可以在討論的過程中隨時查閱,而單純的口頭交流會遺漏信息,導致決策質量降低。
主持人需要對《參會報告》的內容提出要求,基于兩個目標:
——讓委員們“敢說”。參會人員來自不同部門,有著不同的背景和資歷,在會前必須明確:在討論階段,不存在“總裁”、“博士”等職位和專業的壓力,任何人的建議都會被平等地對待。
——讓委員們“負責任地說”。這要求《參會報告》中要避免假大空的語言,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以事實為基礎、以行動為建議”。比如:“提升品牌影響力”就是典型的假大空語言,必須表明:為了解決哪些問題,基于哪些事實,應該采取哪些行動。
主持人的會議計劃:
時間安排:年度績效計劃會議,通常需要5天左右的時間,理想情況是在遠離辦公地點舉行封閉式會議,如果做不到,也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期限內(如一個月內)間隔安排出5天獨立的時間。這需要在會前與委員們充分溝通,以提前安排好各自的工作,預留時間。
議程安排:首先由委員們輪流發言,發言采取“半脫稿”的方式,以《參會報告》為基礎,詳細闡釋報告中的重點內容,并接受其他委員的提問;然后按照思考框架,逐條討論。以下是某集團公司的年度績效計劃會議議程:
會場安排:
績效計劃會議應為“圓桌會議”,以減少對抗、促進共識。會場需要安排白板、投影。必要時,可以提前確定座位、擺好桌簽,為提高決策效率,座位安排有幾個“小竅門”:
——“滔滔不絕、離題萬里”者,安排在與總裁與主持人的中間,以減少目光接觸、選擇性忽略其要求發言的示意。
——“習慣性沉默”者,安排在主持人的對面,因為需要與其保持目光接觸,用點頭、做筆記、身體前傾等肢體語言鼓勵發言。
——“建設性批判”者,安排在總裁的對面,讓最終決策者聽到不同的聲音。團隊決策需要建設性的思辨,以激發更多創意,總裁需要“兼聽”批判性意見,以提高決策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