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組織,是一個重知識、重教育的知識分子集中的單位。多年來求學歷、評職稱幾乎成為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終生追求。選人用人,“出身”定終身,“職稱”定位置。一個人,如果學歷高、職稱高,即“出身”好,那么機會無限,前途一片光明;如果不是,那么許多事情根本就沒有參與的機會。
但是應該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已不能僅僅看個人的學歷。機會是給有所準備的人準備的,一個“出身”不好的人,如果一直準備著,并用厚積而薄發來勉勵自己,機會卻經常將自己關在門外,久而久之,也會喪失信心和動力。一個組織,靠吸引人才來促進發展是一種手段,但對組織現有人才加強培訓和教育更為重要。“出身”定終身,與打造學習型組織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呼吁各級醫療衛生單位要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樹立大教育、大培訓的觀念,重點培養職工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著力提高職工的創新能力,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保證和推動學習型組織的體制和機制。
古人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老一輩革命家陳云同志也諄諄告誡“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打破選人用人中論資排輩的觀念和做法,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積極營造各方面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今天在選拔領導干部、培養人才上,也不應拘泥于表面上的學歷、職稱,應該給予不具備相應學歷、職級,但踏實工作、業績成果突出的同志以參與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在更高的層次上更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能力。 醫療單位的工作實際決定了職工作息時間的局限性。“三班倒”、“無假日醫院”,職工和醫院幾乎沒有喘氣的時間。由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長期以來,單位和職工通常都把工作與學習當作一對矛盾的事物,“水火不容”。打造學習型醫院必須處理好“工學矛盾”。 “工學矛盾”產生的根源在于人們對工作與學習關系認識上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通常表現為: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利益,看不到學習與工作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聯動關系。處理好“工學矛盾”,必須探索一套靈活有效的學習方式。探索和創建一套靈活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促進組織與員工學習,從而化解“工學矛盾”的必要途徑。波音公司的高效學習方式是“在實踐中學習”,GE公司高效解決公司問題的方法叫做“考驗活動”,每個組織都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開發適合自身特色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可以列舉概括為:向競爭對手學習、向用戶學習、向兄弟單位學習、跨專業跨領域學習;終身學習、全員學習、全過程學習、團隊學習;通過自我批評學習、通過信息反饋學習、通過交流共享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通過探索實踐靈活有效的學習方式激發組織與員工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工學關系的有機統一,為醫院的競爭與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新醫改當中提出的一個新思想、新觀點。打造學習型醫院是一個我們應對市場經濟挑戰的鑰匙,使我們能用更高的眼光,重新認識自身的環境,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不斷提高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為人民群眾的健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