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背景及目的】
“精益管理”源自豐田生產方式(TPS),它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旨在從精良、效益出發,以客戶需求為拉動,以全員參與、持續改善的方式,通過準時化生產、全面質量管理、并行工程、現場管理等手段消除一切浪費,向零缺陷、零庫存進軍。精益管理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效、最靈活、最具競爭力的管理方式之一。
本課程從精益現場改善出發,從成本降低和提升現場效率入手,以人機料法環的改善為對象,學習精益簡潔而實用的工具,全面提升QCDSM的目標,做到有效率,更有效果的工廠管理。
二、【課程對象】
總經理,部門經理、生產主管、車間主任、班組長等
四、【教學特色】
多媒體教學、現場講授、討論,游戲模擬體驗。
五、【課程大綱】
一、傳統管理的問題所在
1.1 課程介紹
1.2 工廠的10大苦惱探尋
1.3 傳統工廠與精益工廠4大比對
1.4 大野:工廠要從現場改善開始
二.管理者的思維轉變
2.1轉變1: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
2.2轉變2:事前思考而不是事后彌補
2.3轉變3:管理 =日常業務 +改善
2.4轉變4:員工在干活不一定是在工作
2.4 轉變5:用科學分析替代盲目經驗主義
2.5 科學分析問題解決的訣竅
什么是問題- 不要陷入問題的誤區
明確問題 -描述問題的現況和理想狀態
分解問題 -大而化小的原則
識別起因點-問題發生的POC
找到根因 -追根溯源全面探索
貫徹實施 – 用實驗性的思維
標準化 – 橫向擴展和維持
總結反思 –給我帶來的幫助和教訓
三、改善的方法論
3.1 改善的哲學
- 改善之思想
- 5GEN之主義
- 全員之參與
3.2 改善的起點 - 作業觀察
3.3 改善的中心 - 消除浪費
3.4 改善的對象 - 4M1E
3.5 改善的目標 - QCDSM
3.6 改善的原則 - ECRS
四、精益改善工具與績效提升的路線圖
4.0 制定績效提升的路線圖和選擇工具方法
- 不要為了工具而工具,舍棄以工具為中心的改善
- 結合自身的現狀,制定績效提升的改善路線圖
- 理清現況,明確理想目標,選擇合適的工具方法
以下通過模擬工廠來體現精益改善工具與績效提升的關系
4.1 環的改善:5s及目視化
- 構建生產的秩序和基本規則
破除5s是大掃除的思維
5s改善的開始
整理 - 識別不必要品
整理與QCDSM之間的關系
整理的處理措施
整頓 – 恢復秩序
整頓與QCDSM之間的關系
整頓的三定
定品,定量,定位
清掃 – 消除污染源
清掃與QCDSM之間的關系
清掃與發現問題
清掃與破窗效應
清潔與維持
清潔消除源頭
素養=自律化的改善
4.2 法的改善: 作業IE分析 - 構建穩定且少人化的標準作業
作業分析的基本流程
作業IE分析的兩大方法
作業IE分析三大步驟
步驟一
作業流程分解和改善
步驟二
作業要素分解和改善
步驟三
節拍時間計算和人員需求數計算
步驟四
工作流程布局群組設計
步驟五 工作單元和工作站設計
步驟六 作業動作經濟性改善
步驟七 作業標準化
步驟八 培訓和持續改善
4.3 機的改善:設備PM– 讓機器設備具有最高加動效率
識別設備的停機損失
OEE的統計和分析
故障解析的7個步驟
設備故障的有效管理MTBF
設備異常快速的維修MTTR
構建設備預防管理標準
設備預防管理基準書
設備預防管理要領書
設備預防保養任務分擔
預防管理年度計劃管理
4.4 物的改善:
流動化生產 – 創建連續流動
物的四種狀態
連續流生產的好處
識別生產流程的現況
運用流程圖來分析
識別流程中的停滯
用節拍統御生產流程
構建連續流動生產方式
方法1亂流->整流
方法2斷裂->合并
方法3 無法合并->建立協作標準
實現連續流生產方式
4.5 人的改善:創意工夫– 激活人的管理
員工責任心不足的障礙和動機分析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員工的指導和培訓-OJT
員工的價值發揮 –創意工夫
超越金錢激勵的方式
用改善來實現人性化管理
本課之前的必讀書籍:
《現場改善》 日本 - 今井正明
關于改善的實踐指南,適合任何行業,系統闡釋了“現場改善”的方法論及實用工具,收錄了大量卓越的改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