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齊勝
對于許多培訓經理們來講,在工作中尋找到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做好培訓工作,是有效率的工作表現之一。在正式進入文章主題之前我們先看下面一段文字:
前段時間,在收看央視二套直播節目,由國務院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9年會時,聽到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銀行在審批中小企業信貸時,另辟蹊徑,提出看企業的“三品”和“三表”。“三品”包括:一是小企業一把手的人品;二是產品——即使訂單減少,但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市場份額仍能有所反映;三是抵押品——管理好抵押品,并且保證質量。“三表”包括:電表、水表、報關單表。因為機器是不會說謊話的,工廠的生產如果是有效率的,并且是發展的,它的變化會在它的電表和水表中體現出來;如果它是出口企業,從海關的報關單表就可以看得出真實情況。
當時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四個字“三品、三表”就可以讓一個外行勝任銀行信貸員的工作。而我們在培訓行業做了這么久,就提煉不出來同樣的精辟的詞語來作為培訓工作的行動綱領嗎?
因此我試著從實用、有效兩個指標來出發,沿著培訓項目實施的先后順序。提出一些思路,希望大家能共同找到類似的四字金真言,把培訓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診斷
大多數企業內部培訓需求的產生通常是因績效考核和崗位能力提升等因素而引出的,所以培訓經理們第一反應,找培訓需求部門的領導溝通。針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及期望達到的目標,再嘗試著從培訓角度來解決問題和滿足期望。如果培訓能解決,就準備培訓解決方案與需求部門領導溝通確認。
所以此階段的工作重點是用“崗位”和“目標”來歸納,崗位可涵概勝任能力要求和培訓內容能否有效的轉化。勝任能力要求決定培訓內容的標準范圍,而培訓內容范圍又直接影響到培訓效果的轉化。即培訓最難解決的培訓轉化問題,當然影響培訓轉化有許多因素,但前期我們號準脈,診斷準確后。就利于開出藥方,為后繼的培訓項目實施打好基礎。用量化的數字來形容,對培訓效果轉化占50%的作用。
出藥方
當培訓經理拿到確診的診斷報告后,便依據“崗位”和“目標”來設計培訓內容模塊,并給各模塊內容進行定義課程的名稱。圍繞課程名稱劃定培訓課程選擇范圍,再去從內部或外部找資源。此時的重點是與講師溝通,與講師溝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了解講師對此課程理解深度,維度有兩個分別是理論層面、實踐層面。二是讓需求業務部門的領導與講師溝通,再次確診。防止溝通時的信息不對稱,起到二次調整培訓課程內容模塊的作用。
因此這階段的工作重點用“課程”和“講師”來總結,對培訓課程的熟悉程度對培訓經理們來說是一項基礎性崗位勝任力要求,它決定了培訓經理來選擇藥方的熟練程度和工作效率。講師的關鍵性在于對培訓課程理解,講授水平。是不是一場好的培訓,最主要的最直觀的表現是培訓現場的反應。即培訓評估工作的前兩級:學習層和反應層。
理解“崗位、目標、課程、講師”八個字,對提高培訓工作效率有借簽和參考作用。當然這也只是個人的思路,尚未達到“三品、三表”的概況水平,所以借工作上的便利,希望與大家一起探討,以提煉出更核心的關鍵字。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