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初次建立績效管理體系的企業而言,在提取組織KPI的時候,往往會忽視所提取指標數據的獲取成本問題。大多數情況是,一旦啟動體系化的績效管理工作,公司高層就恨不能事無巨細,什么都想通過指標的方式進行考核,尤其是一些被認為很重要很關鍵的指標,例如,客戶滿意度、品牌提升、員工合作意識、賬實相符等等。盡管很多指標確實是很重要,但對于一些基礎管理薄弱的企業而言,設置指標容易,而獲取指標的數據卻沒那么簡單,為了改善某些指標,甚至需要花費很高的成本。例如,“客戶滿意度”這個指標,其獲取數據就會很難。但對于一些服務型企業而言,這個指標又非常關鍵。記得有一次在呼市一個朋友開的餐廳吃飯,朋友提起為了能了解客戶滿意這個指標,每月會專門發放一個名額,請獲得這個名額的人至少要帶十個人來吃飯,所有的費用都是免費的,但需要做一件事,就是請吃飯的每一個人,真實的填寫一份問卷??梢?,這個想要獲取這個指標,其成本是不低的。所以,就會出現一種現象是,開始建立績效管理體系的時候,轟轟烈烈,什么指標都想提取出來,但運行一段時間后,就發現,做這個績效管理的工作,實在是太費神、太耽擱時間,感覺很是折騰。于是,又開始精簡指標,不斷的取消過程類的指標,盡量朝著結果類的以及可以數量化的能很快獲取數據的指標去設置。以至于到了后來,又整個兒恢復到了原來的狀況。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提取指標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分別是:該指標是否可理解;該指標是否可控制;該指標是否可實施;該指標是否可信;該指標是否可衡量;該指標是否可低成本獲取。這里特別提及了,指標的獲取問題。對于某些指標而言,盡管確實很好,但如果獲得該指標的成本比較高,已經超過了考核這個指標所帶來的價值,那就寧愿放棄,等到管理規范度已經變得相對較高,提取該指標的數據成本相對較低的時候再來提取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這次在幫助客戶提取KPI的時候,給倉儲部提取了一個指標,“賬實相符率”,從內容來看這個指標,確實是考核倉儲部的一個很不錯的指標。該指標的考核部門歸屬在財務部,也就是要求財務部定期對倉庫進行核實,以便能考核該指標。以前財務部也在做這項工作,只是因為沒有這么正式的考核,因而也就沒這么去較真。但現在是自上而下有系統的在開展績效管理的工作,所以各個部門的責任人都非常認真的在對待這件事。例如,這個倉儲部的“賬實相符率”指標,財務部認為沒法考,為什么?一是,現在公司的ERP系統還沒有完全建立好,去盤查庫房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來做該項工作;二是,臺帳和實物都是倉儲部在保管,財務部只是備份臺帳,如果要去核查庫存,倉儲部可以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做到庫存和賬務的一致性。這也就失去了核實的意義;三是,本身公司的基礎管理偏弱,管理者管理水平、員工技能等,也制約了該項指標的數據獲取。
想要解決這些指標獲取數據的成本過大問題,就要從流程和過程著手,先將能影響結果的過程,相當于是基礎管理工作做好,再去考核這些結果類的指標。例如,“賬實相符率”這個指標,可以思考,在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是否可以考慮先上ERP系統,每件物品都登錄到系統中,并建立詳細的臺帳;同時,制定好倉庫管理的各項流程和制度,并對倉庫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嚴格按照流程和制度規范管理倉庫物品。在這些基礎工作做好后,倉庫的“賬實相符率”這個指標的數據獲取,大體上就沒那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