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10月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后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中,工業4.0是其中一個合作內容。這一綱要的發布,引發了國內業界對于工業4.0新一輪的熱議。
工業4.0又叫“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德國的學者森德勒在《工業4.0》一書中期望到2030年的時候,互聯網和其他服務的系統,將所有的行業最終實現智能化,取代傳統的機械化,機電一體化。
李江濤教授認為工業4.0不是取代,它是在工業基礎上,以它為基礎進行智能化,即機械化、一體化仍需要,但是在此基礎增加智能化。工業歷史有過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是初級加工,第二階段進入到精加工,第三階段是自動化,第四階段就是工業4.0。工業4.0是以生產的高度數字化、網絡化和機器的自組織為標志,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其目的是實現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簡單來說,就是以互聯網為特征的一個廣泛應用。
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農業時代,通過改革開放30年,順利進入到工業時代。中國制造業正在朝工業史中第三個階段邁進,即自動化和自主性。在此階段,生產環節強調自動化,整個生產過程強調自主性,在這個過程中要強調創新,強調品牌,強調專業技術,目前我國制造業已處于這個階段。
中國的制造業現狀:大量的科研單位形同虛設,大量的科研人才名不副實。中國制造業粗放式的發展,工程規模大,含金量卻低。加上中國生產設備跟國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精密器件需要大量進口,而且很多中國制造業一線員工從業素質不高,只適合流水線生產,導致精密技術需要依賴國外技術人員。
全國政協委員、前工信部部長李毅認為在中國的制造業屬于“低端制造業,我們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現在競爭不過東南亞等國家;高端制造業,盡管發展很快,可跟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在中國的工業處于中間地帶,受到兩頭擠壓。”而一旦工業4.0在其他國家先一步實現,將會對中國制造業造成重大打擊。
工信部王喜文認為在工業4.0時代,未來的商業模式就是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所以說,未來制造企業將不僅僅進行硬件的銷售,而是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這就是軟性制造。而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成為硬件產品新的核心,意味著個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將成為潮流。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要在制造過程中盡可能多的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走軟性制造+個性化定制道路。
李江濤教授認為中國的制造業下一步需要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強調兩個創新,第一實現創新驅動戰略,第二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推進,從而實現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實現工業4.0。
著名商業模式設計專家李江濤教授《商業模式實戰訓練營》第十期報名開始啦??!課程內容:1、完整介紹商業模式理論體系和最新的研究成果;2、學習、剖析最新的商業模式案例3、輔導學員設計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4、教會學員從投融資者的角度完善自己企業的商業模式設計;5、每位學員項目分享與指導。報名咨詢:劉老師 1381113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