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轉型與《中國制造2025》
作者:張宇清
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于15年5月19號正式下發,正向通知中所說“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通知指明了中國未來的立國之本,明確了制造業在未來中國經濟中的地位以及中國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通知從發展形勢和環境、戰略方針和目標、戰略任務和重點、戰略支撐與保障四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下一個十年制造強國的行動綱領。可謂是目標清晰,細致周到。
作為銀行網點轉型的從業人員,我還是更關注戰略任務和重點,因為它涉及到未來銀行業的走向。這個部分從9個方面描述了重點領域。
1. 提高國家制造創新能力;
2.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3. 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4.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5. 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6. 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7. 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8. 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9. 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根據戰略任務和重點,筆者認為銀行在未來的信貸投放、理財產品的投資范圍、創新類結算產品會向這些領域傾斜,比如在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中,原先銀行的優質大戶鋼鐵、水泥等企業,未來將不再是信貸扶植重點,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銀行的一些投資理財產品(如貴金屬、基金、保險等)、電子銀行(如手機銀行)和結算類產品也應該瞄準這些領域的從業人員進行研發和升級換代。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也會在國際結算、信用證營銷、保理等業務發揮他們的優勢,比如在幫助企業“建立全球產業鏈體系,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中,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可以發揮自身在海外設有分支機構的優勢,開展產業鏈金融業務,為這些領域的企業量身定制個性化產品,真正踐行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理念,銀行產品研發人員和客戶經理一道進企業入廠房,與企業管理層共同解決由于資金帶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一些財務方面的建議,在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道路上助一臂之力。
商業銀行的網點轉型已經不在是停留在教員工三米六齒微笑、雙手接遞環節,而是需要更深層的網點流程、服務客戶方式、產品種類、員工理念等方面的轉變,以適應利率市場化、金融市場化帶來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