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項制度和標準。
必須是經過深入調研、仔細推敲、認真琢磨的基礎上制定的,規則的條款要盡量細化,符合工作實際,具有可操作性。以“班組崗位工作程序”為例,如何讓一個具有基本能力的人,及時第一次在工作崗位上工作,也能利用“班組崗位工作程序”的指導,很自如的操作那?首先,要求“班組崗位工作程序”淺顯、清晰、通俗、,即只要員工能過人數上面的字,有基本的專業素養,就能夠領會、理解。其次,要求“班組崗位工作程序”的每一條款必須準確、嚴密,不能有讓操作者自由界定的空間。比如“員工必須提前幾分鐘預熱機器”,就沒有“員工必須提前8-10分鐘預熱機器”清洗、準確,好把握。
2.底線原則。
在班組崗位精細化管理過程中,要對班組的各項流程進行細分,只有經過合理的細分,才能精準控制每一個工作崗位和每一個工作環節。在工作活動進行細分時,要堅持一個原則-底線原則,即可不可以再細分,需不需要再細分。進行細分時,要進行到不能再細分,不必再細分時為止。這里有兩個標準可以對工作活動細分的依據:一是,常識標準。班組員工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對每一項工作所需要的環節非常熟悉,這可以作為對工作細分的基本標準。二是,科學標準。班組員工有經驗,但經驗不能代替科學,科學的方法是對工作進行細分的又一個重要標準。像班組的工藝文件,設備操作規程等都是科學標準。
3.交點原則。
班組崗位精細化管理強調對班組管理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部位都進行精準、嚴密的控制,不能留下任何管理死角、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但是班組與班組之間、班組崗位與崗位之間,會產生很多交點,這些交點很多時候就會成為班組管理中的盲點。比如公共區域,像電梯機房間、高壓配電間、存放廢棄物的倉庫存在的衛生問題、安全問題,究竟應由那個崗位負責,那個員工負責,很多時候界定的并不清楚。這就容易出現管理不到位的現象,甚至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
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有兩種方式:一是為這些區域定一個唯一責任人,就是明確一名員工做某一項工作,做得好就有獎勵,做不好就受罰。二是采用輪班制,排好值日表,明確每一個時段的責任人,并且確定考核人,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班組工作常常采用輪班作業,這以為著同一個崗位的不同班次之間也會產生交點,這兒時候對交點的處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沒有一個規范化的輪班交接程序,很容易造成出了問題沒人負責的現象。班組可以通過一套可操作的交接班標準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