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除了上帝,我只相信數據!有一位車間主管說:車間管理就是管數據。同樣在車間各項工作的監督檢查中,車間主管如果能時時處處立足數據去管控工作,一定能發現很多隱藏很深的問題和容易忽略的問題,因為魔鬼往往藏在數據中。
可能這些問題看起來并不起眼,但如果管控不好卻很容易帶來不好的后果,有時還會很嚴重;反之,如果溯根求源,一定能找到改進目前工作的好辦法、好途徑。
1.用數據評估執行
在各個企業、車間,“打造強大的執行力”是隨時都掛在管理人員、員工嘴邊的一句話。那么衡量執行力高與低的標準是什么呢?
我有時候就在想(當然有點異想天開),有沒有這樣一種儀器,把員工的工作狀況放進去,立即就能測量出執行力有多高。如果這個世界上有這個東西,那它一定就是數據,因為它最直觀、最準確地顯示了員工完成工作的情況。比如車間原計劃單件產品用電5度,結果統計顯示:單件產品用電4﹒5度,我們知道比原計劃節約了0﹒5度電。這就是強大的執行力,因為它完成任務的情況比規定的還要好。
2.統計報表是發現車間生產異常的一雙眼睛
統計報表是車間生產現場、現狀的原始記錄,是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它可以了解每一天的生產現狀。
對統計報表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可以發現問題,還可以進一步解決問題。因為一旦數據與常識出現較大偏離,車間可以采取一定方式找到根源,然后想方設法解決,以避免問題的累積。
3.利用數據控制工藝狀況,切實保持車間產品質量
車間主管應訓練班組員工利用一些簡單的數據管理技巧,對班組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其實培養員工自我監督控制是最好的一種監督方式。因為它一方面可以時時監督,同時這種監督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因為它貫穿在員工作業的過程中。例如:
班組應對生產中出現的廢品(或不合格品)進行掌控,要調查造成廢品的項目及這些項目占比率的大小。
4.透過數據看到數據背后的現狀,找到車間成本控制的好方法
在車間日常管理中,我們可以通過采集數據、分析數據,找到車間成本控制的好途徑和新方法。
某車間工頻爐班有兩臺化鐵爐,一般情況下,班組只用其中的一臺化鐵爐生產,工期比較緊張時,兩臺爐才同時開動,為了確定正常情況下應該多使用哪一臺化鐵爐,在車間主任的帶領下班組對兩臺化鐵爐從工藝狀況、所耗電力兩方面進行了跟蹤記錄。
對于化鐵爐化鐵水這道工序來說,耗電是最大的成本。兩臺爐即使只有微小的差異,1個月、1個季度累加起來,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為化鐵爐每小時用電高達幾百度。
這樣的記錄前后進行了3個多月,共形成了8份表格。這里只選用了其中的一份,用以說明。
在實施同步生產的過程中,偶爾會有部分崗位沒有按照車間規定為下一班預留導桿,導致下一班接班后澆鑄等待。故在2010年1月份,車間對留導桿標準進行了書面規定,加大了處罰的力度,并且張貼在車間現場的墻壁上(如表6-10所示)。
管理辦法實施后,大家都能按要求做好這項工作。這樣生產班員工接班后進入生產現場,因為上一班已為他們留下足夠的導桿儲備,所以各站人員均能同時開始工作,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縮短了工頻爐的保溫時間,節約了電能。
應用“同步生產”管理法后,每班化鐵爐保溫時間減少1小時,節約電能200kw.h,每天2班生產,每周生產5天,電能節約2000kw.h,每月節能8000kw.h,合4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