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選擇的十個原則:
1、總原則——全面、具體、客觀原則:建立和使用一個全面的供應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供應商做出全面、具體、客觀的評價。綜合考慮供應商的業績、設備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質量控制、成本控制、技術開發、用戶滿意度、交貨協議等方面可能影響供應鏈合作關系的方面。
2、系統全面性原則:全面系統評價體系的建立和使用。
3、簡明科學性原則:供應商評價和選擇步驟、選擇過程透明化、制度化和科學化。
4、穩定可比性原則:評估體系應該穩定運做,標準統一,減少主觀因素。
5、靈活可操作性原則:不同行業、企業、產品需求、不同環境下的供應商評價應是不一樣的,保持一定的靈活操作性。
6、門當戶對原則:供應商的規模和層次和采購商相當。門當戶對原則體現的是一種對等管理思想,在非壟斷性貨源的供應市場上,由于供應商的管理水平和供應鏈管理實施的深入程度不同,應該優先考慮規模、層次相當的供應商。不一定行業老大就一定是首選的供應商,如果雙方規模差異過大,采購比例在供應商總產值中比例過小,則采購商往往在生產排期、售后服務、彈性和談判力量對比等方面不能盡如人意。
7、半數比例原則:購買數量不超過供應商產能的50%,反對全額供貨的供應商。半數原則要求購買數量不能超過供應商產能的50%。如果僅由一家供應商負責100%的供貨和100%成本分攤,則采購商風險較大,因為一旦該供應商出現問題,按照“蝴蝶效應”的發展,勢必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行。不僅如此,采購商在對某些供應材料或產品有依賴性時,還要考慮地域風險。
8、供應源數量控制原則:同類物料的供應商數量約2--3家,主次供應商之分。供應源數量控制原則指實際供貨的供應商數量不應該太多,同類物料的供應商數量最好保持在2--3家,有主次供應商之分。這樣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果,保證供應的穩定性。
采購商與供應商建立信任、合作、開放性交流的供應鏈長期合作關系,必須首先分析市場競爭環境。通過分析現在的產品需求、產品的類型和特征,確認是否有建立供應鏈合作關系的必要。對于公開和充分競爭的供應商市場,可以采取多家比價,控制數量和擇優入圍的原則。
而在只有幾家供應商可供選擇的有限競爭的市場和壟斷貨源的獨家供應市場,采購商則需要采取戰略合作的原則,以獲得更好的品質、更緊密的伙伴關系、更好的排程和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支持。
9、供應鏈戰略原則:與重要供應商發展供應鏈戰略合作關系。
對于實施戰略性長期伙伴關系的供應商,可以簽訂“一攬子協議/合同”。在建立供應鏈合作關系之后,還要根據需求的變化確認供應鏈合作關系是否也要相應地變化。一旦發現某個供應商出現問題,應及時調整供應鏈戰略。
供應鏈戰略管理還體現在另一個方面:仔細分析和處理近期和長期目標、短期和長遠利益的關系。采購商從長遠目標和長遠利益出發,可能會選擇某些表面上看似苛刻、昂貴的供應商,但實際上這是放棄了短期利益,主動選擇了一個由優秀元素組成的供應鏈。
10、學習更新原則:評估的指標、標桿對比的對象以及評估的工具與技術都需要不斷的更新。